丁州古城
❶ 蒲岐四大古城有哪几个,它们的历史有哪些
没有蒲岐四大古城的说法。
蒲岐古城
距今6000年后,大陆架上升,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出现新的滩地和新的滨海平原,即今日的乐清湾海岸线。先民们在山边高于海蚀崖、海蚀沟和海蚀洞处居住,采贝捕鱼为食。蒲岐地面上,人们围绕菖蒲墩高地聚居。
十二世纪,建造了蒲岐古城,以防海盗。十四世纪,倭患开始,蒲岐城砌石加固,从此定型。周长3里,计600丈,高2.2丈,宽2丈。城门4:东为海国门,西为半壁门,南为东来门,北为广升门,各有瓮城。后塞门楼4座,水门1座,敌台12座,窝铺24个,城垛750个,吊桥4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为避郑成功,颁布了迁海令,拆除城郭,人们全部迁徙内地。康熙九年(1670),居民返城,重修蒲岐城。道光二十一年(1841)蒲岐城又作修整。咸丰四年(1854)禀生张考吉、介宾叶廷芳和附生何跻瀛再度倡修。咸丰十一年(1861),蒲岐城最后一次修建,更名东门为保厘门,西门为安定门,南门为蔚文门,北门为镇武门。
20世纪60至70年代,城墙拆毁,仅留的四个城门和瓮城被列为乐清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岐千户所所址设在东街,现城隍庙后面,所旁的所池前几年填为平地。所的官兵由朝廷派遣而来。洪武二十年,崔兴带来旗军904名。蒲岐历任千户所指挥达59名。蒲岐千户所设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分别担任掌印指挥、武略指挥、千书指挥、管操指挥、出海指挥、巡捕指挥、管屯指挥。千户以下设百户6员,镇抚1元,旗军由904名增至3000多名。辖台2座,烽堠8座。
嘉靖三十八年(1559),蒲岐设过营。温州设统陆兵九营(标营、左营、右营、中军营、前营、后营、蒲岐营、珠明营、炎亭营)。蒲岐营和中军营(温州)建立最早,其余各营陆续建立。共有水兵二支(游哨随征)驻扎温州。蒲岐营在乐清十四都,设名色把总1员,领哨官4员,兵494名。平时屯扎蒲岐城,汛期出哨霞堡、娄岙,御高嵩、前塘、后塘、清江渡一带。蒲岐营的范围东至台州府楚门所,渡江20里抵台州太平县,计80里;南至霞堡海口,计3里;西至乐清县,计30里,北至窑岙驿站,抵台州府黄岩县,计150里。
蒲岐营的陆路是霞堡、高嵩、后塘、清江渡等地,与台州交界处会哨,调有处州官兵沿途扎守。水路如梁湾、大小门、楚门一带与右营(石码)会哨。
蒲岐的古迹、文物很多,重点的罗列如下:
城门四座(各有内外城门)保厘门:蒲岐古城(建于宋淳熙年间)东门。明朝为海国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保厘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户单位。蔚文门:蒲岐古城南门。明朝为东来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蔚文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定门:蒲岐古城西门。明朝为半壁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安定门。镇武门:蒲岐古城北门。明朝为广升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镇武门。
晋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咸康五年(339)九月□日”字样。长37.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结构严密,质好。
南北朝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元嘉十三年(436)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字样。长34.4厘米,宽15.4厘米,厚4.6厘米,侧有金钱纹和鱼纹。
宋压城砖:光绪丁亥年(1887)在南门城角出土中间刻有“绍熙甲寅”阴文四子。长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分,宽四寸余。绍熙系宋光宗年号,甲寅为五年(1194)。《蒲岐所志》曾载:“宋淳熙间方盛,始筑蒲岐城。”淳熙为光宗父孝宗国号。此砖或是增筑时纪念物。
王十朋读书处:在娄岙狮子山(龙台山)西北首山际。南宋王十朋少时曾寄居舅父万规家(在万泽),攻读于此。万规在此创办万泽书塾。后万庚改办义学。
宗文书院:又名文昌阁,原在东南城郭下。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十创建。嘉靖间被倭寇毁。清康熙乙丑年(1685)十二月移建城上。乾隆间圯。嘉庆丁巳(1797)生员童炳蔚等损资重葺。邑令王大任有记。光绪辛卯(1891)十月廿四重建。
朱塘头:东门外至岐山下,长达1000丈,又称蒲岐海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成,为温州郡巨大工程。明朱谏有记。
霞堡古陡:在霞堡村。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朝多次损资重修。设有闸夫一名,按时供给工食银两。
南朝墓葬群:分布在仓下郡马垄。1980年发现“元嘉十三年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坟砖。印有鱼纹、网纹。1982年发现残墓一角,北墓壁残长1米、残高1.30米、阔1.11米。墓底平铺墓砖三层,随葬器三件及瓷片等。
华秋洞:蒲岐古代深水港口,有碑,后掩埋堤塘下。为右代至建国前通往海岛的主要港埠。南宋有航船通京(即杭州)。今属南岳镇。
陈璠墓:宋太医院大丞。御赐归葬岐山。
连南夫墓:在烟墩山西南凤凰山岙中。连南夫系湖北应山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进士。授颖州(今安徽阜阳)司理参军,调任校书郎。宣和五年(1123)以太常少卿出使金国,联金抗辽,旋任濠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任显谋阁学士,建康知府,旋调泉州。绍兴初以宝文阁学士知饶州,捍御有功。绍兴六年(1136)改任广州知州。官至四品,属历史人才,民族英雄。因金兵南侵,山河阻隔,落籍乐清。墓葬于此。
十八家山:在岐山仰天河。明永乐八年(1410)十月初五日,倭犯蒲岐所,千户(武略指挥)崔兴、百户冯春等守卫崖头嘴,遇倭船大至,由寅激战至申,壮烈阵亡。墓葬仰天河十八家山(又名十八家冢),有十八家指挥墓葬于此。
明威将军崔海墓:在烟墩山双井头西首黄狗盘山坑中,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崔海抗击倭寇在小芙蓉以身殉国,追功二级,封为明威将军。
倭儿墩:在霞堡小教场一带,古战场边十八家山之下。明朝埋葬倭寇之处。原有多处,后人平为地种植作物,今仅留一处较完整。
三姑坟:在岐山仰天河山冈上,有三座土墩。相传有三女五代时为避战乱乘舟飘风到此。人问其来历,答三姐妹,俄而饿死气绝,埋葬于此。
东岳庙:在积庆堂前厅。建于清初,气象宏伟,前坦有石狮和洞桥,庙内有两廊殿堂和戏台,规模广大。
崇真道院:《隆庆志》载,元至正间建立。明天启五年(1625)改移常清道院。有额。庠士陈戴阳曾授徒于此。有“芙蓉花记”。清康熙间圯。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州同金以正损资重建。
博明堂:旧名泰安寺,又名东庵。在东北角,明嘉靖已丑(1529)建。清康熙间寇毁。乾隆甲申(1764)春重建。五十六年(1791)毁于飓风。五十九年(1794)重修。
晏公庙:又名旗纛庙,共四处:一在西街,明永乐二十年(1442)冬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庚午(1750)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冬重建;一在东街,明正德二年(1507)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一在水门头,明万历三年(1575)建;一在北街城下,明隆庆二年(1568)张姓所建,崇祯间毁,清康熙重建。
(省志:神姓晏,名戍仔,江西清西镇人。元初输文锦于上都,因而尸解,人以为神,立祠祀,后著灵江湖间。明初封“平浪侯”)。
七姓殿:又名半街殿,清初由崔、平、周、鲍、杨、李、宣七姓人士兴建。在北门村半街。
旌忠庙:在北门外山门桥山,祀宋海州通判侯畐。宋景定五年(1264)六月春旨建。赐庙额。元大德八年(1304),县领马福京重建,有记。明正德十五年(1520)十三世孙廷训请旨重修。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八日毁。清光绪辛已(1881)裔孙爵封(天敬)重建。
迎恩堂:在西城外。明永乐间倪西峰鼎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僧远大募捐重建。岁贡生臧嘉有募缘疏。
杨府庙:一在西城外山麓,明嘉靖壬午(1552)正月廿九日胡笃斋创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六十年(1795)冬重建。嘉庆九年(1804)圯。道光十七年(1837)增葺。一在东城外北首,清康熙间建。道光九年(1829)冬火,十八年(1838)重建。一在南门外塘下,同治间建。一在下岩打水湾,建于明。一在娄岙大沙头山脚下。
按:神姓杨名精义,唐太宗时人。生子十人,父子入山修炼。惟五子名圣历,官枢密使,三子任车骑常侍,七子名圣法,为招讨将军,俱在仕途。一夕,拔宅飞升,事达于朝,三子闻知,皆挂冠归里,亦修炼登仙,屡著灵圣。
上沙殿:在得银桥东。清康熙间建。道光五年(1825)重修。
普照寺:在仓后(即仓下)。明正午间建。清康熙间僧徐恺重建。乾隆间风圯。道光十一年(1831)仍建。
常清道院:在蒲岐城东南角,又称道观。明嘉靖十九年(1540)邬少源建。
霞堡辖台:又称烟墩。明代兵台和烽火台。在蒲岐南门外岐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卫所时建。底部方形,每方长达6.4米。顶呈圆形,直径2.7米。喷火口形状鲜明。西侧有四栋三进、石柱穿斗梁两缝的库房。
芮指挥衙:旧志在北门西北角。左即芮衙池系芮成驻地。后改崔衙池,系崔海驻地。
金盏银盘:侯宅村祖传。是有盏带托盘的酒具,为祭祀侯畐等侯氏先祖祭器,金质。盘直径15.8厘米,内饰双龙抢珠图纹,中央置盏,盏高3.6厘米,直径5.8厘米。盏外有花草图四幅。此器共有18件。后陆续被窃,在清朝重行仿制,银质。有阳文“同治重建”字样。
铁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正月二十五日,所主秦煌、崔海等议设,以压积庆寺。用银、铁数百斤铸成,内有赤金一两定心。高一尺,厚一尺三寸。
明朝火炮:崔贤攀祖传,2005年发现,铜质,5节,竹筒形。长32.7厘米,外径8.2厘米,内径6.3厘米。
青瓷碗: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青瓷双耳瓶:二只,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大定通宝: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宣统学堂文凭:南门崔氏收藏。长69厘米,宽27.5厘米。四边有双龙抢珠图纹。右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左有“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七日给”字样。系崔杰(炉青)毕业于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文凭。
蕨类植物化石:在蒲岐崖头嘴、双屿发现,茎叶清晰。系二亿年前裸蕨向种子蕨进化期间植物化石。
蟹化石:1957年于蒲岐双屿陡门建筑清基时出土。蟹盖、肚、足特征明显。通长8.8厘米,宽3.5厘米。
明·重修蒲岐千户所教场碑记:赐进士第江西吉安府知府、前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致政荡南朱谏撰,赐进士第出身直隶泗洲判官司前南京兵部文选司郎中主事笔山侯训书并篆额。
兵道示碑:在仓下河头陈氏祠堂壁上。碑高0.65米,上残,宽0.4米,下宽0.46米。小字模糊不易辨认。立于明代。
太平庄:在北门城下。
纱照屏:崔氏舍置。在南门中街。
天灯:明永乐十五年(1417)设在东街城隍庙前。因西北郭屡遭火灾,清康熙间改置街头。
城隍庙:宜德九年(1434)建,后遭火。崇祯三年(1630)重建。清康熙毁于寇。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
按:神名函玉,太平县(今温岭)人。康熙间发粟赈饥。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廿三日敕封任此。
关圣庙:初在南城外东南角,明建文四年(1402)春,各指挥世袭创建,清康熙倾坏。乾隆戊辰移建城内南门。嘉庆七年(1802),讯主李得升倡损增建。
积庆堂:明永乐间建于西南城角。相传胡官军、王军兵损资倡立。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十五夜,倭寇混入,军民逐退。至清熙十五(1676)毁于耿王乱。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
❷ 中国十大古城
1、歙县古城坐落于黄山脚下,在古代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歙县历史悠久,秦代即置歙县,自隋至近代,歙县作为徽州首县,就一直是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徽州是一处真正堪称“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地方。这里的传统文化——徽州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包含建筑、雕刻、绘画、篆刻、盆景、编织、书版、理学、医学等多种表现形式而著称于世。现歙县县城徽城镇就是原来的徽州城。有两山横亘城中,将古城一分为二:东为古歙县附郭城,被群山环抱,状似半月;西为古徽州府城,面对练江,地势开阔。城郭为明代所建,目前仅存数座门楼和部分城墙。城内外各镇乡村均遍布有大量历史街巷和古代建筑,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为徽州建筑三绝。徽州的民居选址注重风水,布置遵从阴阳五行学说,装饰精美且富有文化气息,以位于城西的潜口和呈坎民居最具代表性。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许国石坊、罗东舒祠等,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均属国家级文物。
阆中古城的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古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人杰地灵,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阆中无疑是一座风水宝地。
阆中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相传为中国远古帝王伏羲诞生的地方。商周时代,阆中是巴国北部重镇。战国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国由重庆迁都阆中。秦统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迄今为止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阆中县制未动,县名不改,是全国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县城。阆中历来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还曾在阆中设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
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古城风貌得到了天然保护,城内的古街道交错纵横,91条街巷中有20多条街巷仍保持着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构造方法,细部装饰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阆中古城内的民居属于明清风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则具有清朝精美繁复的特点,并且多以典雅精致的雕绘艺术为特色。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内回廊曲径,古朴典雅,具有南方园林特色。在街道交汇处,往往有楼台拔地而起。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古城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古城大理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位于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历代屡经修建。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归纳起来可称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
大理城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堞,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8条巷。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墙、南城楼。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大理居民都爱花。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坛,种植山茶花等多种花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朝花节,家家户户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摆在门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来人欣赏。由于爱花,人们还以花来给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称,大理也被誉为“金花的故乡”。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凤凰山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中。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朗朗,两岸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凤凰,犹如“一幅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当你徜徉古城用条石砌成的岩板街时,两边的古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重重叠叠,如巨龙飞舞,似鳌鱼展翅。细雨声中,仿佛传来敬香人的牛皮钉鞋敲击街面,发出“叮叮”的响声,使人产生隔世之感。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当漫步东门外,踏上虹桥,如登眺望,除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外,还可看到著名“凤凰八景”特色。那连绵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苍松翠柏,含蔚笼烟,石径弯弯,清泉冽冽,鹰飞兽走,鸟语花香,是一个著名的游览圣地。还有东岭迎晖,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南径樵歌,奇峰挺秀等风景名胜,把山城装扮得更加美丽无比。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
凤凰古城---远去的家园,梦里的故乡,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古城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又称江陵,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周朝封楚国先君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吴为夺取荆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大量的三国遗址。三国时荆州乃刘表的封地,后归西蜀,为关云长所镇守。楚纪南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历时400多年,有20代国王在此建都。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当时的土筑城墙,至今仍存。
荆州古城墙盘旋于湖光山水之中,依地势而起伏,顺湖池而迂回,蜿蜒伸展,状若游龙。巍巍古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为清顺治三年所建。东门城楼(宾阳楼)仍屹立于城墙之上。护城河修砌一新,九龙桥卧于碧波之上,东门广场上有凤鸟腾飞大型不锈钢塑像,东门内有江陵碑园。各种碑文记述了古城的历史和变迁。
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南。自商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建筑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河中小岛上有10几座各具特色的楼台亭阁。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门外,还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圆形,城门于正门不相冲,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现存整个商丘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兴城古城 在烟波浩渺的渤海湾,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兴城古城。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西走廊中段,东南临渤海,东北倚热河丘陵,毗邻连山区,西南与绥中隔河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
兴城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文化和中央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明代,设宁远卫,修筑宁远卫城,即现在的兴城古城。这座始建于明宣德五年的古城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明末蓟辽总督袁崇焕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此拼死作战,结果以据城坚守的明军获胜而告终,史称宁远大捷。兴城古城内四街十字相交,正中有古楼一座,登楼鸟瞰全城,古朴典雅的明代一条街、乾隆帝赋诗评价过的祖氏石坊尽收眼底。城设四门,门上皆筑门楼,四角各设角台,东南角台上有魁星楼一座。
兴城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兴城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沿海开放城市。兴城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海滨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城、温泉、首山、海滨、菊花岛五大景观,珠联璧合,得天独厚,形成了北方沿海风景旅游区的独特风姿。
襄阳古城位于襄樊市区汉江南岸,它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时为楚国之北津戍,东汉未为荆州牧治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古城始筑于汉,改建于唐、宋,增修于明、清两代。城墙略呈方形,周长7.5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墙高约8.5米,宽10~15米;墙体为土夯筑,外表砌砖。城墙四面建有6座城门,每座门外又建有屯兵及存放兵器用的瓮城(俗称月城),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还建有三楼。北城墙濒临汉江,其余三面凿有宽180~250米的护城河,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在古代,它既是军事防御工事,又是抵御水患的堤防。襄阳古城虽经历代兵燹,但仍存明初旧制,现全城轮廊尚存,尤以北城垣最为完整;清代重修的小北门城楼仍耸立城头,重檐九脊,状极雄浑,近城街市,古貌犹存。登楼远眺,北有汉江滔滔,碧波萦带;南望岘山,岗峦连绵,城廓街市尽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揽天然之胜。环护城河现已建成阳春门公园、襄阳公园,古迹与园林相结合,成为游览胜地。
编辑本段
版本之二
丽江
位于“彩云之南”──云南西北方的丽江,几年前许多人还误将其当作一条小江,现在可谓盛名在外,联合国就将其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实,早在明清时,丽江就享誉中原。走在丽江的石板小路上,你突然感觉自己犹如东晋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只见楼宇错落,屋舍俨然,纳西民风朴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
平遥古城
在上一个世纪里,平遥商业繁荣,门类齐全,几乎包容了商业的所有行当的票号、钱庄、当铺、中药店、绸缎庄、杂货铺以至扇子、灯笼、戏装铺等等漫布于平遥的大街小巷。平遥也因信誉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如今经过几百年风雨的荡涤,无尽的繁华逝去了,只留下清冷的建筑伫立于平遥城中。
西昌
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安宁河沿岸、成昆铁路线上的西昌,作为中国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已经伴随着中国卫星以及其他国家的卫星的多次升空而名闻遐迩。西昌可以说是中国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发射架,而且能了解卫星发射的全部过程。走出市区,城南约5公里的泸山上有“光福寺”。该寺特别之处在于其寺内的石碑记载了西昌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此确为中国罕见,更印证了西昌是中国的科技城。
凤凰民居
读过《边城》的人都对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翠翠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恋情,乡民朴实旷达的作风,月光下水边的吊角楼等等。《边城》是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所作,写的就是湘西的凤凰县。
吐鲁番 火焰山
吐鲁番市位于乌鲁木齐以西、中国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中央,因“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当年的玄奘的确经过吐鲁番市,他曾在今天位于市东南约40公里的高昌故城歇息一月。当时的高昌是丝绸路上的一个重镇,今天,游历故城,见断壁残垣,砖石瓦片,可以想见昔日繁华。
中越边境 凭祥
凭祥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的中越边境上,没有另外一个城市比凭祥更能作为中越关系的历史见证,市西南约18公里的友谊关名字的变迁便可作证明。友谊关始建于明末,时称镇夷关,明末为镇南关。清时老将冯子才曾于此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解放后,中越交好,镇南关改名睦南关、友谊关;70年代末,因为越南不自量力入侵,中越交恶,友谊关又成镇南关;80年代后,中越恢复邦交,镇南关又成友谊关。
泽当古桥
相传在西藏的神山“贡布山”上有三个仙洞,分别住着一位菩萨、一只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变成的猴子和一位美丽的妖女,后来猴子在菩萨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只猴子,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进化成为今日的藏族。贡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发源地,而它的具体位置就在拉萨东南约200公里的泽当。
高原小城:玛多
指出玛多精确的相对位置实在并不容易,因为它邻近的四周并没有大的城市,我们只能说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面遥远的地方。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气候恶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却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为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就位于此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纷纷来此寻根溯源
海滨古城:山海关、兴城
从山海关出了关,沿着辽东湾一直北行,第一个到达的城市就是兴城。兴城是渤海之滨的古城,亦是新开发的旅游疗养胜地。虽然风景无限,但是兴城“城小言微”,养在深闺尚不为人所识。兴城辽时开始建县,未遭战火,远离工业,是我国现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座,这点上它甚至胜过丽江和平遥。
市内温泉非常有名,有温泉河和温泉井,东北大帅张作霖就因其温泉质好,曾于市中心建别墅一座。兴城市傍海而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绿荫夹道,房屋整齐。其海滨浴场可容20万人,水洁沙亮,被誉为北戴河第二。市北面有望海亭和望海塔,登高观海,海风乍起,水何澹澹,海鸥白帆尽收眼底。
延安枣园
虽然延安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并且名声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还不过20万,说它是小地方实不为过。1935年以后,历史就选择了延安,一个抽旱烟、吃辣子的大个子湖南人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不久以后就照亮了中国,延安的宝塔山成了当时年轻人朝圣的地方。时隔30年以后,那个大个子又大手一挥,上山下乡成为城里人的时尚,许多北京人又奔赴延安,在那里成了知青。
❸ 汀州古城墙夕今作文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闽西老促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将军撰写了《中国汀州古城墙修复记》。
长汀美哉,最亮丽之处在它那一朵客家历史文化奇葩——始建于唐代的汀州古城墙,全长4119米,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
记载: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后拓建至5里余、浚濠池、开6门;明嘉靖四十年
(公元1561年)后筑县城,开7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拓城毕,撤府城,府县城合一,留10门,全长8里余。汀州古城墙继
承了北方中原的城墙的基本格调,又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的特色,北方古城墙大多建于广阔的平川,四四方方,恢宏壮观;而汀州古城墙则顺
山势而建,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环抱全城,交汇汀江河畔,犹如虎踞龙蟠,恰似“观音挂珠”,诚为天下罕见的人文景观
。青山、绿水、城墙融为一体。“观音挂珠”,观音指的是城中最高处的卧龙山,山上树木茂密,松涛阵阵,曲径幽幽。这是汀州“名山”,
至今每年春节正月,来自汀州八县的群众,成群结对来到卧龙山顶的金沙寺朝拜、祭祀,真是“巍巍卧龙山,浓浓客家情”。抗战期间,国际
友人路易·艾黎在长汀县多次登卧龙山,环游古城墙,漫步汀江畔,感慨地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
。”
汀州古城墙美则美矣,无奈历经千年,烽火岁月,有的城段已经废毁、荒芜,只能发出历史的吟唱。然而可喜的是,2002年12月,退休
老干部游炳章联络了39位离退休老同志,胸怀壮志,乐于奉献,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倡议发挥民间力量,修复汀州古城墙,成立
了“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广泛发动群众,奔走呼喊,募集资金,并得到杨成武、涂通今等汀籍老将军和海内
外志士仁人的鼎力支持。汀州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从2003年10月18日城墙修复工程开始启动,历时四年,耗资25
1万元,共修复了古城墙1551米、朝天门城楼、涌金城门、东翘舒啸和西倚听松两座烽火台,并开辟了龙潭公园;连同1993年县政府
斥资百万,修复了五通桥至龙潭段古城墙369米和五通城楼、丽春、龙潭烽火台及2002年林春华先生等6人募集善款修复的卧龙山金沙
寺东侧古城墙103米,总共修复了古城墙2023米。
“东翘舒啸”烽火台巍然屹立于卧龙山东侧岭头。它并非今人的杜撰,查清乾隆十七年修的《汀州府志》“卷之首汀州府图”,可知此台原名
“东阁”,元末毁于战火;明郡守唐世涵重修,题以“舒啸”,清代汀州知府王廷抡又重建,取晋陶渊明“登东皋而舒啸”之意,改题额为“
东翘舒啸”,可见年代久远矣。古人名之,大概是站在此台上“大悲大喜,仰天长啸”之意。
沿“东翘舒啸”而下,则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古城门,明洪武四年扩建城楼——朝天门,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楼主体建
立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蔚为壮观。但因历史原因,城楼损毁严重。2006年5月开始,修复协会启动修复,历时近一年
,修葺一新。登上古城楼,俯瞰四周,只见朝天门城楼斜依卧龙山近榜汀江,左与“东翘舒啸”相连,右与“云骧阁”相接,成为古城汀州东
面三个相连相倚的景点,日可纵览半城市井,夜可一睹万家灯火。朝天门1000多年,如此久远的古城门,无论在闽西、在福建、在江南也
不多见。沿着朝天门,再过去就是云骧阁,是古汀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城阁合一,阁楼屹立于汀江之滨的龙潭公园上,这里奇石、幽洞、深潭
、古树,云集成景,建有纪念南宋时期长汀县令宋慈(曾任大宋提刑官)的“宋慈亭”,纪念清代名画家上官周的“上官周亭”,还有始建于
清康熙年间奉祀大儒朱熹的“紫阳祠”,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游客流连忘返。
与“东翘舒啸”相对应,在卧龙山西侧的山脊上,在天津经商的乡贤兰玉魁昆仲五人捐资5万元,重修烽火台,名曰“西倚听松”。与“东翘
舒啸”一东一西,一动一静,一放一隐,谐映成趣,此则为明郡守唐世涵之雅属也。登斯台,不但听到松涛阵阵,而且可眺望对面西山下的建
筑瑰丽的长汀火车站,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奔弛来回,还可看到宽阔壮观的龙长高速公路连接线,同样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修复中的汀州古城墙,确实美丽壮观,游客们到此一游,不虚此行。难怪长汀县能跻身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县城旅游网等单位组织征
❹ 辽宁十大古镇分别是哪些镇子
辽宁十大古镇分别是:卑沙古城、赫图阿拉城、北镇古城、燕州古城、兴城古城、城子山古城、牛庄古镇、前所古城、五女山古城、辽滨古城
1、卑沙古城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四大古城之一,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城设门,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还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庙等古迹。明代为边防重地,明天启六年(1626年)和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
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古韵十足的明代古城,瑞气升腾的温泉,还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荡漾的大海,桃源仙境的菊花岛,每一处景点都有会令人流连返。
❺ 汀州古城墙的历史
在长汀县城关。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大丘头(距城关约5里)迁移至内今址,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刘均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基宽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
辟城门六处: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并将城墙包以砖石,封闭“颁条门”,“济川门”改为“丽春门”,“秋成门”改为“通津门”,“通远门”改为“镇南门”,“鄞江门”改为“广储门”,“兴贤门”改为“朝天门”。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崇祯九年(1635年)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清顺治以后,经几次重修,至1924年,容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余者十之二三。
❻ 谁能告诉我汀州古城墙的历史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闽西老促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将军撰写了《中国汀州古城墙修复记》。
长汀美哉,最亮丽之处在它那一朵客家历史文化奇葩——始建于唐代的汀州古城墙,全长4119米,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
记载: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后拓建至5里余、浚濠池、开6门;明嘉靖四十年
(公元1561年)后筑县城,开7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拓城毕,撤府城,府县城合一,留10门,全长8里余。汀州古城墙继
承了北方中原的城墙的基本格调,又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的特色,北方古城墙大多建于广阔的平川,四四方方,恢宏壮观;而汀州古城墙则顺
山势而建,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环抱全城,交汇汀江河畔,犹如虎踞龙蟠,恰似“观音挂珠”,诚为天下罕见的人文景观
。青山、绿水、城墙融为一体。“观音挂珠”,观音指的是城中最高处的卧龙山,山上树木茂密,松涛阵阵,曲径幽幽。这是汀州“名山”,
至今每年春节正月,来自汀州八县的群众,成群结对来到卧龙山顶的金沙寺朝拜、祭祀,真是“巍巍卧龙山,浓浓客家情”。抗战期间,国际
友人路易·艾黎在长汀县多次登卧龙山,环游古城墙,漫步汀江畔,感慨地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
。”
汀州古城墙美则美矣,无奈历经千年,烽火岁月,有的城段已经废毁、荒芜,只能发出历史的吟唱。然而可喜的是,2002年12月,退休
老干部游炳章联络了39位离退休老同志,胸怀壮志,乐于奉献,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倡议发挥民间力量,修复汀州古城墙,成立
了“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他们不顾年事已高,广泛发动群众,奔走呼喊,募集资金,并得到杨成武、涂通今等汀籍老将军和海内
外志士仁人的鼎力支持。汀州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从2003年10月18日城墙修复工程开始启动,历时四年,耗资25
1万元,共修复了古城墙1551米、朝天门城楼、涌金城门、东翘舒啸和西倚听松两座烽火台,并开辟了龙潭公园;连同1993年县政府
斥资百万,修复了五通桥至龙潭段古城墙369米和五通城楼、丽春、龙潭烽火台及2002年林春华先生等6人募集善款修复的卧龙山金沙
寺东侧古城墙103米,总共修复了古城墙2023米。
“东翘舒啸”烽火台巍然屹立于卧龙山东侧岭头。它并非今人的杜撰,查清乾隆十七年修的《汀州府志》“卷之首汀州府图”,可知此台原名
“东阁”,元末毁于战火;明郡守唐世涵重修,题以“舒啸”,清代汀州知府王廷抡又重建,取晋陶渊明“登东皋而舒啸”之意,改题额为“
东翘舒啸”,可见年代久远矣。古人名之,大概是站在此台上“大悲大喜,仰天长啸”之意。
沿“东翘舒啸”而下,则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古城门,明洪武四年扩建城楼——朝天门,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楼主体建
立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蔚为壮观。但因历史原因,城楼损毁严重。2006年5月开始,修复协会启动修复,历时近一年
,修葺一新。登上古城楼,俯瞰四周,只见朝天门城楼斜依卧龙山近榜汀江,左与“东翘舒啸”相连,右与“云骧阁”相接,成为古城汀州东
面三个相连相倚的景点,日可纵览半城市井,夜可一睹万家灯火。朝天门1000多年,如此久远的古城门,无论在闽西、在福建、在江南也
不多见。沿着朝天门,再过去就是云骧阁,是古汀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城阁合一,阁楼屹立于汀江之滨的龙潭公园上,这里奇石、幽洞、深潭
、古树,云集成景,建有纪念南宋时期长汀县令宋慈(曾任大宋提刑官)的“宋慈亭”,纪念清代名画家上官周的“上官周亭”,还有始建于
清康熙年间奉祀大儒朱熹的“紫阳祠”,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令游客流连忘返。
与“东翘舒啸”相对应,在卧龙山西侧的山脊上,在天津经商的乡贤兰玉魁昆仲五人捐资5万元,重修烽火台,名曰“西倚听松”。与“东翘
舒啸”一东一西,一动一静,一放一隐,谐映成趣,此则为明郡守唐世涵之雅属也。登斯台,不但听到松涛阵阵,而且可眺望对面西山下的建
筑瑰丽的长汀火车站,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奔弛来回,还可看到宽阔壮观的龙长高速公路连接线,同样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修复中的汀州古城墙,确实美丽壮观,游客们到此一游,不虚此行。难怪长汀县能跻身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县城旅游网等单位组织征
❼ 福州到汀州古城里高速公路怎么走
驾车路线:全程约443.7公里
起点:福州市
1.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乌山路行驶550米,朝工业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180米,过左侧的山海花园1A约60米后,直行进入白马中路
3) 沿白马中路行驶80米,右转进入斗池路
4) 沿斗池路行驶550米,左转进入西二环中路
5) 沿西二环中路行驶680米,过工业路高架桥,直行进入西二环南路
6) 沿西二环南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二环快速路
7) 沿二环快速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二环快速路
8) 沿二环快速路行驶3.1公里,朝湾边大桥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驶430米,过双湖高架桥约130米后,直行进入福湾路
10) 沿福湾路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福湾路
11) 沿福湾路行驶20米,直行进入福州湾边特大桥连接线
12) 沿福州湾边特大桥连接线行驶4.0公里,过六十份洲立交桥,朝永泰/仙游/龙岩/安溪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福诏高速公路
2.沿福诏高速公路行驶410米,过南屿互通,直行进入福诏高速公路
3.沿福诏高速公路行驶102.8公里,朝大济/永春/龙岩/S1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蒲峰枢纽
4.沿蒲峰枢纽行驶750米,过蒲峰枢纽约630米后,直行进入莆永高速公路
5.沿莆永高速公路行驶50.9公里,直行进入泉南高速公路
6.沿泉南高速公路行驶4.3公里,过达埔大桥,朝湖头/漳平/龙岩/S1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岩峰枢纽
7.沿岩峰枢纽行驶330米,过大龙坑大桥约570米后,直行进入莆永高速公路
8.沿莆永高速公路行驶147.9公里,过矮陂1号中桥,朝龙岩/厦门/长汀/赣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龙门枢纽
9.沿龙门枢纽行驶280米,过红竹山大桥约900米后,直行进入厦蓉高速公路
10.沿厦蓉高速公路行驶109.0公里,在长汀/G319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汀州大道
12.龙岩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汀州大道行驶7.5公里,右转进入卧龙路
2) 沿卧龙路行驶6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319(旧)
3) 沿G319(旧)行驶480米,过左侧的汀州试院,右转
4) 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汀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