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阳古城
㈠ 晋阳古城的历史兴衰
晋阳
“晋阳”之名久矣。据《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后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晋阳”是春秋晋国赵氏家族的封地。赵氏始于周穆王时期,造父受封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以食邑赵为氏。赵氏传到春秋时的赵夙开始仕晋,为献公之御。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其子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晋文公归国执政后,赵衰任上军佐,赵氏开始入卿之列。从此,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简子、赵襄子等七世,均为晋国执政卿,历文公、襄公、灵公等十一公,前后执掌晋国政事达180多年。我们所讲的晋阳城,是指晋定公时期执政的正卿赵鞅(简子)于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筑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灭北汉,晋阳城被毁,历时1500多年。晋阳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知伯后,晋公室已名存实亡,三家分晋已成定局,晋阳开始成为赵国的初都。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赵毋恤(襄子)继承卿位。赵国在晋阳建都53年,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之后,晋阳城先后为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之名始于此),西汉韩国、代国、并州刺史部(汉武帝时置,太原称“并州”始于此),三国魏与西晋太原国,后赵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东西魏太原郡,北齐别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国(郡)的治所或发迹处。
晋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韩、赵、魏灭知伯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年;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征战四方,创建北齐政权;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晋阳无论在政治或军事战略上,都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安于筑晋阳城
晋阳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时任晋阳宰)、尹铎主持,当地头人王成为总管,开始修筑晋阳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历时三年。城周长4里,青石砌基,夹版夯土筑墙,墙内加荻、蒿、楚(类似芦苇、野草、荆条之类植物),使其坚固。墙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开一门,青铜龙饰城门。城四周开挖壕沟,犹如一道护城屏障。城内有宫室、家庙、粮库等。宫室建筑的柱子均为铜铸(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晋阳城墙体内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类的植物?宫室柱子为什么要铜铸?一方面是为了坚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备战。当时晋国规定,卿大夫不允许拥有武器,否则,要犯灭族之罪。但为了防备不测,赵简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办法,一旦有人攻打晋阳,楚等荆条之类植物,可以做箭杆,铜柱溶化后可以做箭头。晋阳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赵氏稳固的根据地。
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执政。《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地,两家如数给了他。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
晋阳城的续建与被毁
晋阳城经过“晋阳之战”三年的水浸,到西晋时的700余年间,城池已严重毁坏,西晋进行了建城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和扩建。《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修缮和扩建工程开始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经一年的时间,工程告竣。扩建后的晋阳城,比原来“周四里”扩大了将近七倍。扩城之后,又开始“建府朝,造市狱”,在城中大兴土木。商贾得市,农人复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庙、百姓住房都陆续得到修复重建,成为“鸡犬之音复相接矣”的都市。
北齐自神武帝高欢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开始,历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等七帝,共计45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晋阳作为高齐的根据地(别都)争夺天下。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于晋阳,一位崩于晋阳(高欢),可见晋阳在高齐时所处的重要地位。
高欢经营晋阳几十年,营建了不少宫室建筑,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在平定尔朱兆并州叛乱之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这是高齐在晋阳建的第一座宫室。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神武(高欢)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晋阳宫后来陆续建有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寿殿、德阳堂、宣德殿、圣寿殿、修文殿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宫殿群。《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记载:“晋阳宫,在都(唐代北都)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后主高纬在晋阳建大明殿(城)。天统五年(569年),高纬“诏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圣寺,晋祠为大崇皇寺”。承光元年(577年),幼主高恒“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北齐都城,今河北临漳县)。所爱不怕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资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北齐书》)
北齐在晋阳营建的宫室、雕像及十二院,除西山大佛尚残存有遗迹外,其他均荡然无存。西山大佛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完成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历时26年。像为坐姿,依山开凿,高约66米,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石刻大佛。大佛所在地为太原西南蒙山开化寺。隋文帝时为大佛建阁,寺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巡幸晋阳,仍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赠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元末因战火,寺毁阁倾。之后,佛头风化脱落,从此大佛被湮没。
晋阳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们登基后仍不忘晋阳的恩泽,不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先后回晋阳“探视”,安抚晋阳起兵时的老部下或遗属,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规模营建晋阳城。同时,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把晋阳定为北都,与国都西安、东都洛阳齐名。还把晋阳、太原二县列为“京六县”,提高其级别,直属京都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复称北都。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并州大都督长史李勣主持,在晋阳城的对岸,即汾河东岸建东城,南北长八里半,东西宽6里,与西岸晋阳城大小差不多。同时,因东城“赤井苦,不可饮,……李勣架汾(在汾水上筑渡漕)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
武则天时,命并州刺史崔神庆在汾河上架桥建中城(《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北都”注释),将西岸的晋阳城与东岸李勣建的东城联结为一座大城,东西长12里,南北宽8里多,周长40多里。有城门24座。城内外有壮丽的宫殿、仓城、苑囿、柏堂、起义堂、受瑞坛、讲武台(飞阁)、宴宾厅、山亭等。有多处寺观宝塔。城中有供商家、作坊、居民等使用居住的“坊里”。汾水从城下穿过,可行舟捕鱼,一派繁荣景象。这是晋阳城扩展规模最大、最兴盛的时代。唐代灭亡后,原晋阳城的唐北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都城(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直至晋阳城被毁。
宋代建立后,吸取唐五代时的历史教训,下令摧毁一部分鞭长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国都,以防地方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五代后周及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攻打晋阳城,均未攻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再次“议征太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亲征太原,由检校太师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夏州李继筠乞师所部助讨北汉。同年四月,岚州行营与北汉军交战,破之。当月,太宗赵光义到达太原,驻跸汾东行营,诏谕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刘不肯,督诸将发机石攻城。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遂陷羊马城,浮获北汉宣徽使范超,斩于纛旗之下。当月又攻城西北,骑师郭万超投降。接着城被攻破,北汉平。太宗攻下晋阳城后,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将并州降为一般州,移治榆次县,改名新并州。赵光义作“平晋诗”。继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赵光义作“平晋记”,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将“平晋记”刻寺中。同时,谕旨《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宋会要辑稿》)晋阳城被火烧了,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烧,又水灌,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
潘美筑太原新城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宣徽南院使、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驻守太原城北三交镇(今太原尖草坪区十里铺),开始在唐明镇(今太原市区西南部)扩建太原新城。在旧街四周砌筑围墙,形成城中之城,当时称“子城”。子城中建有官衙、仓库、监狱等。并将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镇(《宋史·太宗本纪》)。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镇后街,此处原有一座晋文公庙(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即辛亥革命后的督军府)。新城中,故晋阳城著名的北齐十二院、唐代巨刹法相寺及商号、匠户等,先后得到恢复和重建。为了便于军事上的防御,街道修成了“丁”字街。
太原新城周长十里又二百七十步,筑四门,东门“朝曦”,西门“金肃”,南门“开远”,北门“怀德”。当时太原新城的大致范围是,东起今儿童公园(海子边)、桥头街、国师街一带,西至水西门,北起后小河,南达起凤街。即今日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东、东西缉虎营街以南、迎泽大街以北这样一片地方。
明洪武九年(1376年),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子)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主持对太原城进行扩建,主要是在宋代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城墙夯筑,外包以砖石,环以大壕。城周长二十四里。正德、嘉靖年间,先后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修缮,将城墙加高加厚,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周长仍为二十四里。开八门,东“宜春”“迎晖”;南“迎泽”“承恩”(民国元年改首义门);西“振武”“阜成”;北“镇远”“拱极”。城上四角建有角楼各一座、小楼九十二座、敌台三十二座,十分雄伟壮观。可惜,除“拱极”门及附近一段城墙已复建外,其它城池建筑均已不存在。
㈡ 山西有什么古城
山西有名的古城,当属平遥古城,它位列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共有六个门,北门近平遥汽车站,西门近平遥火车站,南门和西门则是游客最多的地方。进入古城是不需要门票的,若要登上城墙、参观票号等景点,则需购买古城通票。古城不算大,靠步行足以逛完,不愿走路也可乘坐电瓶车。
整个古城的街道布局为“土”字形,游玩时通常从下西门进城,沿西大街走到“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日升昌票号,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银行业的发展史,还可以让长袍马褂的老掌柜用最早的汇票方式给你写张汇票,特别有历史感。
继续向前便是纵贯南北的南大街,它是古城的中轴线。明清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当年的“中国华尔街”。如今这里也是古城最繁华的地方,被称为明清古街。古城中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这里,以古城标志性建筑古市楼为中心,分布着协同庆票号(中国钱庄博物馆)、蔚泰厚(票号博物馆)、百川通、中国镖局博物馆、同兴公镖局、蔚盛长、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天吉祥等景点,还有饭馆、乐器行、咖啡馆、酒吧一应俱全。
2:临汾市尧都区古城街,古城公园,山西省临汾市第一座开放式公园,公园建设因地制宜以“古城”为主题,重点在于重塑临汾古城风貌,向人们展示临汾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一个属于临汾市的历史文化品牌,树立临汾的“文化古城”形象。临汾古城公园西区,以古城文化为主线,由湖面、瀑布、绿地、道路、广场、桥梁、雕塑以及餐饮、停车等服务基础设施所构成,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别是打造的“青铜古城”、“平阳名人”、“龙牛雄风”、“飞瀑流光”、“元代戏台”、“脸谱风韵”、“平湖水色”、“三桥胜境”、“石磨遗风”、“古船茶饮”等十个景观使古城公园的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使古城平阳的历史得以再现。
3:晋阳古城遗址,它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城池遗址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城址四至:西界罗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线,北界罗城村至庞家寨村,东界庞家寨村至南一线,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窑村一线。地面现存遗迹有西墙残垣、西南城角、宫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
4:大同城墙,它的一特别处是,它的外廓像齿轮一样。凸出城墩,共五十二个,梯形结构,底长约23米,顶长约 20米,顶面积为400平方米。
角墩:较望楼略高大,在四个角墩的外,各建有控军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的间距约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为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
等等,希望能帮助到你
㈢ 晋阳古城有哪些研究价值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约公元前497年的春秋中晚期,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战国时为赵国的都城。晋阳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判。”晋阳城从创建之初就已具备“南制诸卿,北伐诸戎“的条件和功能。
晋阳还是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
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内讧,大夫智伯率领大夫韩康子虔和魏恒子斯围攻赵襄子的封地于晋阳城下,但是始终没有攻下来,于是他们引来晋阳城西南的那条晋水淹了晋阳城。
后来,赵襄子反过来联合韩康子、魏恒子灭掉了智伯,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三家分晋”。分别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与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至此,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979年,宋朝灭北汉后,宋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因为五代十国大都在山西发迹,晋阳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烧城,据说烧了3年,然后掘河灌城,晋阳彻底被毁,一把火焚烧了晋阳,继而引汾水灌入,晋阳古城被夷为平地。
晋阳古城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晋阳古城营村附近的30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内有大量唐代遗物;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在该地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米,西墙长约27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晋阳古城在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它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
东魏大丞相高欢定晋阳为“霸府”,修建了晋阳宫。到北齐晋阳更是作为别都,竭力营建不已,把春秋末期董安于所筑的“周四里,高四丈”的晋阳城改建成宫城。到北齐后主高纬已建成,史载“七殿,两宫,十二院”的大明宫城,壮丽超过邺城。
大明宫南殿台遗址的南殿台和北殿台地下还有砖砌的地道连通。
西城也叫府城,城墙北段为西晋末年并州刺史刘琨为抵抗匈奴所筑,史称“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内城城墙在现古城营村内,它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大名城东西走向的城墙,也就是说是春秋末期董安于筑的晋阳城南城墙。
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千米。
在古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在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晋阳古城建筑
㈣ 晋阳古城的保护工作
历史上晋阳城建设经历了肇创和扩建阶段,至唐代形成“跨汾连堞”三城并举的大格局,因此晋阳城遗址层位叠压、遗存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鉴于此,山西省政府、国务院分别于1965和2001年将该城址列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9年太原市成立晋阳古城研究所以来,晋阳古城遗址各项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结合国家大遗址保护的整体思路、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古城研究所对城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局部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考古调查基本探明了城池遗址的四至范围、城建大致格局;通过对局部点位的发掘,廓清了古城营村的自北朝至明清堆积丰富的文化层面貌,了解了西城墙和西护城河的形制特征和时代属性;另外还通过小探沟发掘,由点及面地连缀了唐五代至北宋时期遗址地层里厚积的焚毁层,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晋阳城被火焚水淹的历史。随着各项田野考古工作的展开,古城址保护和规划工作也在陆续展开,2006年《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得以颁行。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太原城建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全体市民的精神家园。
㈤ 晋阳古城的文化发展
古晋阳是我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一个城市,它的遗址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晋阳县。历代有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这里发生过。据史料记载,它从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城开始。后来知、韩、魏三家联军围攻赵襄子时,曾引晋水灌过晋阳(见史纪赵世家),在这次战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基础。西晋末并州刺史刘琨也曾在这里筑过并州城,并据此城抗拒匈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读史方舆记要称:“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大明宫。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女,周八里……。”唐会要:“旧太原都城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宫城在都城西北即晋阳宫也。隋大业三年……诏营晋阳宫,高祖起晋阳故宫,仍隋不废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二年长史李绩所筑,两城间曰中城,武后筑以合东城。崔神庆传:武后擢神庆为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连堞合而一之……”。“晋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诗:“闲来走马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证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汉时,才将整个晋阳城毁掉。从以上这些史料中看,晋阳古城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使用的时间长,从春秋时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汉止,其间一千四百七十余年中未曾间断。历代均为繁华城市。第二是情况复杂,历代都有修建、新建、扩建的措施。从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个城廓,虽然晋阳城的位置变动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历代都全部使用过,有兴有废。第三,晋阳城不是逐渐荒废而是遭到战争水火突然毁灭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资料可能很丰富。
过去对晋阳古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没有作过正式勘查工作。为了配合侯马晋国新田古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必须对山西省范围内有关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作较系统的勘察,所以我们于1961年 6月对晋阳古城遗址作了初步的勘察,并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马尚柱同志担任钻探工作。勘察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不小,不只找到东周时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这个古城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仓促对古城范围内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统的进行工作,所以对这个古城历代的使用情况,还须作进一步细致的了解。
勘察开始时,我们了解了当地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并访问了当地群众。然后从晋源县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开始。在这村的二郎庙下面,发现一段古城遗迹,通过钻探,证明了“南城角”村的整个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墙上面,“南城角”村为“ L”字形,实际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势建成的,古城偏东18度,由于夯土坚硬干燥,地势较高,适于居住,所以这个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墙基之上。二郎庙下面的一段城墙正是古城的南墙,南墙西段从西南城角开始向东延伸,到 600多米处,由于地势逐渐低洼,多年来即为稻田与汾河水所浸,帮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迹。古城南墙东西残长 626.4米,宽30米,夯土坚硬,土质细,呈紫红色,厚17厘米,夯窝直径为4——5厘米。
古城的西墙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铲由西向北追踪探寻,发现地下城基夯土绵延,与地上的残城相衔接。至古城营的西面(距古城营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墙高出地表约 7 米,残长约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约长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长度。城西北角今为一南北水渠所穿毁,在断面上有许多穿杆孔痕迹。同时在夯土中发现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础石,础石方约40厘米。夯土质地、颜色和夯法与古城南墙相同。在城墙拐角地方的夯土中,发现穿杆孔的方向渐由东西折转为南北的现象。这在城墙的建筑上也说明古城已折转向东去 ,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东折转之城墙即为古城的北墙,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经钻探仍发现有夯土痕迹,续向东行。当时由于稻田泥泞未能再向东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补充工作。但从以上的资料和“东城角”村(实际上是东北城角)的方位来看,这座古城南北长约4500米。这样就把晋阳县、晋阳堡、古城营村的一半和古城营村附近古城遗址完全包括了进去,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我们认为这座古城是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候马牛村古城”的情况有些相似,和邯郸、监淄、燕下都的古城情况亦有共同之点,因之有理由设想这座古城正是东周时期的古晋阳城。
我们又勘察了和这个古城有关系的三个古城遗址,第一个是“罗城”,位于“罗城村”的东南方向,群众称“罗城”,并传说是北汉刘致远的城。西墙长约1000米,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北角处,其南端到古晋阳城的西墙相衔接,其北入于沙河转而东去为罗城的一段北墙,残长约 150米,宽20米,罗城的西北角正在罗城村东南的沙河里,方向与古晋阳城相同,但夯土中掺有沙子,质地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窝夯。这些情况都说明“罗城”建筑的时代比晋阳要晚,而且在夯土中发现了一片西汉晚期细绳纹陶片,估计城的建筑年代可能在汉晋之间。
第二个城址是在晋阳古城的西墙内,晋源县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处发现了一段东西残长约220米的古城墙遗迹,偏东18度,高约7米左右,夯土为平夯法,土质松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这段古城上和附近,采集到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和破碎的绳纹砖块。从迹象上看,这段城墙较以上两城的建筑年代更晚,而且修补的痕迹很多,未能断定它的建筑时代。因时间仓促,也未对这一古城进行探索。
第三个古城址,是古晋阳城内“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传说这个城叫“大明城”,是由于北齐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所建的古晋阳城。古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众把这个城叫“内城”,而把古晋阳城的一段西墙叫作“外城”。经过勘察,其北墙东西长约300米,宽18米,偏东6度。夯土厚20厘米,为平夯法,西墙南北长400米,从夯土情况判断,其建筑时间比“古晋阳城”、“罗城”都晚,比晋源县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残墙要早。
在遗址的断代上,我们认为古晋阳城是东周时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瑶决水灌的晋阳城。古城的南部(现今晋源城以南一带),因地势关系被毁严重,故遗迹、遗物不易找寻。古城中部(包括个晋源城及其以西地区与古城营附近的两处古城在内)遗址的变化很大。从遗物上看,有汉代陶片和唐代的遗物。从城址看,古城营的古城我们认为是北齐到隋唐时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还早于北齐。又上述的第二个古城址,也不会晚于宋代。如此说来,这块地方至少是北齐、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这个城址各代都有变动,所以地上遗物的紊乱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时所能搞清楚的。罗城似乎比较简单些,它的南城墙是借用的古晋阳城的北城墙,当时古城营一带地方,也许有原来“古晋阳城”的部分宫院、城阙还被使用着。由城墙的包含物等推测,此城的使用年代应该是由东汉到魏晋,传说其为刘琨的并州城,从时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个古城东部位于汾河河滩上,由于历年汾河冲涮淤积,可能已被破坏湮没而不易寻找了。
最后,通过这次调查,再一次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古城址是很复杂的,仅就城墙而论,虽然它是联接的,但时代或许很不一致。因为后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墙,或加以裁截和修补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墙基础。
因为我们勘察工作的时间很短,又没有进行发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会有许多错误之处。
㈥ 太原晋阳古城2020年能全面完工吗
太原晋阳古城2020年,能不能全面完工?按他的规定,应该是计划是2020年全面完工的,但是要根据具体的进度来说,继续等待吧!
㈦ 晋阳是哪个省的城市
今山西省
晋阳曾经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兴于赵鞅,毁于赵光义。故址回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答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晋阳的始建年代不详。晋阳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
(7)山西晋阳古城扩展阅读: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8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
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
㈧ 太原古晋阳遗址
太原市考古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制定的《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讨论稿)亮相。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晋源区,是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2006年列入全国百大遗址保护项目。此次举办研讨会,就是借用专家智慧,充实完善《纲要》,指导制定好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周边环境也要保护《纲要》涉及遗产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共8个方面,同时将汾河、天龙山、龙山、蒙山等作为遗址的环境保护对象。由于各历史时期的城址分布范围尚有待考古研究确定,《纲要》暂将城址分为西、中、东区三部分。范围基本探明从2002年至今,国家、省、市已先后拨款800余万元用于遗址考古及研究工作。经大面积考古调查和钻探,并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探明古城遗址东西长约4700至4780余米,南北宽约3700至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发现城墙遗迹两万余米。《纲要》中明确了遗址的范围。面临三方面破坏目前,遗址内建筑占地面积达492公顷,约占晋阳古城遗址遗存分布范围内总面积的18.6%。《纲要》提出,当前对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为村镇建设、农业耕作和道路建设三方面。周边遗址整体保护遗址周边的天龙山石窟、童子寺遗址燃灯塔、太山龙泉寺、“西山墓群”、“东山墓群”等遗存,《纲要》提出按照“整体保护”晋阳古城遗址价值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对现位于遗址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源五龙庙、晋源阿育王塔、晋源文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太原县城墙及城内古民居等,另行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㈨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历史详情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氤氲着中华文明的山西大地上,注定会发生一场新的政治变革。于是,在杰出政治家赵鞅(又名赵简子)心中,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筑一座坚固的城池以图谋天下,便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决策了。赵鞅选定修筑晋阳城地址那天,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战车的华盖之下,极目巍然起伏的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以及哗哗远去的汾水时,就以战略家的眼光,认定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身为赵氏家臣的董安于当即受命于主人,发誓要为主人在这依山傍水之处,建起一座能帮助主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董安于真不愧是赵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谋的股肱家臣。他调集工匠和劳力,先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法,将挖来的黄土层层夯实,修筑起高达四丈,周回四里,坚固而结实的城墙,又练铜为柱,竖起了宫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宫墙的木架龙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最具发明创造的先进建筑工艺了。公元前497年,董安于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耸立在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之下的汾水之畔。这座晋阳城建成后,赵鞅又委派另一位谋臣尹铎来做“晋阳宰”,即统领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铎为政清明,先减轻百姓的税赋,又在城内建起仓库,积蓄粮草,使晋阳城成了赵鞅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斗争的根据地。
当时,周王朝的车轮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滚动了数百年,正趋向颓势。晋国有过晋文公称霸天下的辉煌,也有过晋悼公复霸诸国的鼎盛,但到了晋国后期,特别是到了晋国公室设立了六卿分权而治之后,六卿首领必然要采用比奴隶制社会更先进的行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兼并土地,并通过这种兼并,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而最终取代晋国。于是,正如当时的周天子已无力统一号令各地的诸侯国一样,晋国已无法控制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这些拥有重权的六卿了。六卿之间相互争斗的政治结局,是范氏和中行氏先行被灭,智氏一族随后也被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氏所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赵、韩、魏三家开始瓜分晋国,中华大地上,战国七雄的格局开始形成。
1988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众多专家,在晋阳城遗址西北5公里的热电厂扩建工地上,成功地挖掘了当年晋国首卿赵鞅的大墓。那气势宏大、夺人眼球的车马坑和几千件随葬珍宝,以地下的实物佐证了当年晋阳城的辉煌历史。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同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确定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开始的一个路标。这个路标的确立,就是在晋阳城内和城外完成的。历史顺着这个路标,由春秋时代走进了战国时代。
有历史学家总结出了晋阳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作用:先有晋阳,后有汉唐。正是晋阳城深厚的文化基石,托起了汉唐盛世。马上得天下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与宫女薄氏生下了儿子刘恒。刘恒在众皇子中性格谨慎温良,在众大臣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经萧何等多位老臣举荐,7岁时被刘邦封为代王。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晋阳城,离开皇宫后的刘恒母子,从此受到了晋阳文化的浸染熏陶。人类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又会造就人类的杰出人才。刘邦死后,周勃、陈平等老臣诛杀诸吕势力,一致决定,迎代王回长安以光复刘氏天下。即位后的刘恒史称汉文帝。由于从小生活在晋阳,了解民间疾苦,汉文帝轻瑶薄赋,废除酷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成为以德化民的一代帝范。汉文帝死后其子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继续奉行父亲的治国方略,使大汉王朝变得国富民强,为景帝之子汉武帝开疆拓土,七击匈奴,彻底扫除北方边患,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隋末,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李渊镇守晋阳时,与其子李世民图谋起事推翻隋王朝。身为隋炀帝的封疆重臣,李渊终于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晋阳古城,也就成了大唐帝国的龙兴之地。李世民创立贞观盛世后,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下令扩建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拓展为东城和西城,两城又与横跨汾河的中城相连,巍然壮观之势全国罕见。其政治地位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几乎相等,史称唐代北都。
汉、唐二字,因了这两个极盛的朝代,成为中国文字中独特的字眼,这两个字中,凝结着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许多先进文化的元素,而最早的凝结地点,就是晋阳古城。遗憾的是,这座城池在经历了1476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竟会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以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将其变成了一片虚墟而沉埋于地下。赵光义可以下令用无情的水火来毁灭这座有形的城池,却无法毁灭掉那种无形的文化。晋阳古城作为晋阳文化的源头,在古城消失后,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至今随时都可以找到它的印痕。
晋阳古城从建成到彻底被毁,前者距今2500多年,后者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然而,沉睡在地下的这座古城基石犹在,文脉长存。所以,当我们漫步在晋阳古城的遗址上时,虽无法穿越深埋于地下的宫殿和街巷了,但历史的追思,依旧会让每一名游客产生无尽的遐想。而未来的发掘,谁又能料到会出现多少我们意料不到的奇迹呢?
㈩ 太原古称“晋阳”,这个名称始于什么时期
晋阳 春秋末,赵来筒自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近年还发现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的面貌。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资料。 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