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城
① 拉萨古城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占地2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拉萨历史
城市缘起:朗日松赞进军吉曲河流域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西藏古代历史开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轮廓。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然后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记载在典籍上面的。
据说当时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书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雄强。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被称为"吉曲考"(拉萨河流域)的地方已经为人所知,现在拉萨所在地,已经被人称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了。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松赞干布王迁都吉雪沃塘
松赞干布13岁的时候,雅隆部落联盟爆发内讧,父系和母系臣民心怀怨怒,所属各部公开叛变,父王朗日松赞被进毒而死,政权几近解体。松赞干布继位于危难之秋,率领部属立即东征西讨,诛戮叛臣,降伏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部,完成高原统一大业,建立吐蕃王朝,迁都吉曲沃塘,也就是今天的拉萨,被各地首领和群臣尊为"松赞干布",意为"刚毅深沉之王"。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日丽风和,他解下战袍,游泳在吉曲河的清波碧浪之中,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更有红山、铁山等三山突起,如雄狮跃空,确实是开创大业的战略要地。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远胜雅隆一隅。他作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渲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是红山堡寨,也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藏文古史《贤者喜宴》等书这样描绘:"在红山那里,筑起三道围城。然后,在围城当中,修起堡垒式的碉房九百九十九间,又在红山顶上修起一处凑足千间之数。这些宫室都装饰以金银、拂尘、珍珠、缨络等物,显得十分壮丽,堪与天宫相媲美?"。
圣城随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
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迦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释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
萨历史
郎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云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云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二十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从分裂时期到萨迦时期的拉萨
西藏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公元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虽然八百年间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
藏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在公元10世纪前后相继复兴。戒律从阿里古格和青海丹底先后传入卫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萨及其周围重新燃烧,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蔡巴万户成为拉萨的主宰。几代蔡巴万户长都被元朝皇室封为司徒,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利。他们对拉萨城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管理,组织力量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护布达拉宫废墟上遗存的古建筑,管理各个寺院和佛事活动场所,组织讲经布道活动,建立密宗院,编纂历史和宗教著作。后人怀念他们的功绩,将万户长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诸佛之中。
当时拉萨宗教活动仍然十分盛行,修建了许多寺庙,桑浦寺、觉莫隆寺、噶东寺、楚布寺、直贡寺、达隆寺、珠寺等等,都建立在拉萨周围,拉萨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
各派势力对拉萨的争夺
公元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已经衰败,仁蚌巴、第悉藏巴势力相继在后藏地区崛起,曾经盛极一时并且支持格鲁派的柳邬宗家族被第悉藏巴消灭,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也是格鲁派的强有力的施主。
吉雪第巴管理着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历任第巴为拉萨城区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宫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时候,西藏传奇式的苦行僧汤东杰布,还在拉萨河上修架了铁索桥,大大改善了拉萨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但是,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日喀则为首邑的第悉藏巴(藏巴王)的敌视和压制,从17世纪开始,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已经习惯和平生活的拉萨居民,又陷于一片惊恐和混乱痛苦之中,饱受战火的蹂躏。
甘丹颇章的全盛时期
从公元17世纪到18世纪,五世达赖到八世达赖时期,西藏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宁,拉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在此期间拉萨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动乱,一次是公元1717年新疆准噶尔人入侵,一次是公元1727年前后藏发生战争,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特别是公元1727年到1788年间,除1750年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被诛引起短暂的骚乱外,拉萨人过了整整50年没有社会动荡和战争硝烟的和平日子。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等。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幅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到清代嘉庆(1796-1821)年间,拉萨居民已有5000余户,人口达3万之多。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公元18世纪末在鲁布柳林西侧新建驻藏大臣衙门,拉萨市民称"朵森格"(石狮子)。清朝中央还在西藏派驻军队,军营设在拉萨北郊的扎什地方。
公元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皇帝在西藏实施摄政制度,即在前一辈达赖喇嘛圆寂至后一辈达赖喇嘛亲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俗称摄政王。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过摄政王。他们先后在拉萨修建了高大雄伟、华美壮观的家庙。与此同时,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
西藏商人,内地商人,不丹、尼泊尔、印度诸国商人,纷纷云集拉萨经商,冲赛康、铁奔康、坚布康、旺堆辛嘎、八廓街成为拉萨五大市场。伊斯兰教信徒聚居城东河坝林一带,大都以屠宰磨面为职业:汉族居民多住城南,种菜、配酒者居多。这一二百年是拉萨第四次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甘丹颇章政权的全盛时期。
② 拉萨古城主要讲了什么
《拉萨古城》的中心思想:跟随作者古城一游,原本就暗藏在心中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总有一天,我要去西藏,我要去拉萨,我还要去拜访布达拉。如果有可能,我还要去到祖国的西北和西南,为西部的建设尽一份力。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我相信,拉萨古城就会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拉萨古城》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反映了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拉萨古城》写了:藏族民居、大昭寺、八廓街,可分为3段。
③ 西藏有哪些古城
唐蕃古道、古格王朝遗址、日土岩画、古格王国遗址、东嘎皮央等等。
④ 在西藏旅游,必去之地
西藏,处处可见自助背包客的身影。如果你是第一次去西藏,或者对自己的身体或行程没有绝对把握,还是选择参团旅行吧,旅行社能够为你打点一切。此文介绍的行程安排针对第一次入藏人士,因为你绝非像背包客一样可以花上几星期或几个月在西藏长留。短短数天,你所见到的风景是每一个入藏人士首先踏访的地方,这样的第一次,就会让你爱上西藏,而要迷上她,则还要多去几次,因为越是深入,越能贴近——你我灵魂的故乡。
西藏首府——拉萨
拉萨,海拔3650米,全年日照长达3100小时,素有“日光城”之称。这座古城有1300多年历史。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罗布林卡、龙王潭等构成“拉萨八景”。
必游之地——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主楼13层,高117米,建于唐代初年松赞干布时。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其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堪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其中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布达拉宫的一绝。
必游之地——大昭寺
位于拉萨市中心,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是汉、藏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内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
必游之地——羊卓雍湖
位于拉萨与江孜之间,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40米,最深达59米,是西藏最大的淡水湖,誉称西藏四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湖藏语意为“天鹅之湖”。
羊卓雍湖水蓝得像一张天鹅绒,四周雪山皑皑,夏季成群的黄鸭、斑头雁、沙鸥翔集于此,湖中盛产裸鲤鱼。由于圣湖没有流进流出的水源,湖水水位逐年下降,水利专家预计,湖水有可能在20年内完全干涸。
必游之地——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主寺,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它依山傍水,层楼高耸,金顶碧瓦,巍峨庄严。全寺分宫殿、勘布会议(后藏地方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大部分。
必游之地——羊八井
在世界屋脊上,有一座给高原古城拉萨带来光明与希望的新兴城镇,这就是羊八井。它位于青藏公路和中国通往尼泊尔公路的交叉点上,所处的羌塘草原是个高寒地区,一年有八九个月冰封土冻。然而方圆40平方公里的热田,却绿草如茵,青稞金灿灿,温泉雾腾腾。
羊八井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电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利用地热潜层热储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它能够利用地下200米以内、摄氏150度以下的潜层热储资源进行发电。
气候:西藏日温差较大。夏季最高气温只有27摄氏度,早晚只需毛衣。西藏是全球阳光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带上三样东西:太阳帽、墨镜和防晒霜。
特色饮食:酥油茶,由奶酥油、砖茶和盐共同烹制而成,供给高热能,而且预防感冒。
特色商品:氆氇袍,藏族传统装饰。
⑤ 《拉萨古城》
拉萨老城实际上是位于北京东路附近,以大昭寺为核心、八廓街为环线的老城区,方圆1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与新城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这里的藏式建筑保存较完好,街道上的商业铺面也以藏式商品、旅店为主,与新城区有较明显的区别,而被人冠之以老城的称呼。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对对旧城区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对建筑物严格限制高度,使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辉煌壮观得以保存。
拉萨老城最有名的就是大昭寺及八廓街了,每天清晨,八廓街开始升腾起阵阵桑烟,随风飘动的经幡,为大昭寺周围的古老街区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八廓街是拉萨古城的代名词。它的概念不只是一条不足五六米宽的环行街道,而是大昭寺周围的那一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
拉萨老城
大昭寺兴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铜像,是藏族信教群众心中的“圣地”。一千多年来,朝圣者们渐渐踏出了环绕寺院的八廓街,并逐步发展成了今天占地52平方公里的拉萨市。
八廓街是西藏最古老的城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大约1公里。从这条街道叉网状辐射出35条小街巷。街道两侧是一排排藏式的房子。这些房子的高度有统一的规定,最高建筑只有四层。空中望去,整个老城区与大昭寺浑然一体。
八廓街两边店铺的商品琳琅满目,到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铜制佛像、做工精细的银制酥油灯、小巧玲珑的手摇经筒、古色古香的印经木板,以及色彩缤纷的唐卡、经幡。每天来自西藏各地的购物者及海内外旅游者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漫步拉萨古城,鳞次栉比的藏族建筑风格鲜明,八廓街古转经道上桑烟袅袅、人流如织、店铺林立,使人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到,八廓街早已成为西藏人通向现代文明的大道。
与新城相比,拉萨老城从街道上来说,不如新城整洁,也没有新城干净,而且八角街上众多的各种乞丐,也有一点令人不快,但古城就是古城,也许这才是它真实的一面。
拉萨老城 拉萨老城内的佛教印经院
藏传佛教印经中心之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原是著名的德格土司官寨所在地。清雍正七年(1729),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为发展佛教,在其家庙贡钦寺内另建佛殿,刻版印经。其子杰色·索朗贡布继位后,又大兴土木,加以扩建,前后历16年始具规模,原名为德格贡钦寺印经院。
贡钦寺是萨迦派的主要寺院。经院中萨迦派的著述虽占有重要地位,但该院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并不局限于萨迦一派。除各派共同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适合中派研习的《续部全集》和《修法大全》外,既有萨迦派的《道果释义》,也有宁玛派的《续藏》、噶当派的《父法子法》、觉囊派的《百行论》等,甚至也不排斥本教的《黑白花龙经》。印经院还收藏一部分个人文集的书版,其中虽以萨迦派的居多,如《萨迦五祖文集》、《萨班·贡噶坚赞文集》和《八思巴文集》,但也不拒刻其他教派高僧的文集,如《宗喀巴文集》渡江分前刻、续刻等。印经院还大量刻印各派学者的著作,涉及到佛教哲学、历史传记、地理方志、医药、历算、语文、诗词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囿于一家之言,又不拘泥于宗教经论。
印经院共积有21万余块经书刻版和少量佛教画版。除少数书版的卷末只刻一面外,其余都是两面镌刻。刻版所用木材,采用坚硬的红桦树。木版先用火熏,烘去湿气,再在阴凉处晾干,使之不易变形。印经院历来注重刻版质量,笔划雕深刻细,别有风格,而在刻书之前,对文字工作尤为重视。负责校雠书稿和缮写的印经院秘书,都是博学之士。
该院最早刊刻的《三体合璧般若八千颂》,雕镂精致,朱砂刷印,是所藏经版中的精品。印经院创始人第十二代土司主持镌刻甘珠尔时,曾收集当时流传的版本,聘请八帮寺著名学者司徒·却吉迥乃整理,精心审阅校订。历时5年,共刻经版33748块;丹珠尔的刊刻历时7年,共刻经版64512块。这部德格版藏文大藏经,闻名于世,并使印经院由此享有盛名。
此外,印经院还藏有不少其他珍贵的书版,如西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是印经院创建时最早完成的一批刻版。又如《汉区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著)等,不但是研究汉藏关系和印度古代史的难得资料,其书版也极为稀有。这里是藏族地区藏版最多的印经院,被誉为藏族文化宝库。
⑥ 拉萨古城有多大 多少人 多少年的历史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占地2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拉萨历史
城市缘起:朗日松赞进军吉曲河流域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西藏古代历史开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轮廓。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然后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记载在典籍上面的。
据说当时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书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雄强。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被称为"吉曲考"(拉萨河流域)的地方已经为人所知,现在拉萨所在地,已经被人称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了。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松赞干布王迁都吉雪沃塘
松赞干布13岁的时候,雅隆部落联盟爆发内讧,父系和母系臣民心怀怨怒,所属各部公开叛变,父王朗日松赞被进毒而死,政权几近解体。松赞干布继位于危难之秋,率领部属立即东征西讨,诛戮叛臣,降伏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部,完成高原统一大业,建立吐蕃王朝,迁都吉曲沃塘,也就是今天的拉萨,被各地首领和群臣尊为"松赞干布",意为"刚毅深沉之王"。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日丽风和,他解下战袍,游泳在吉曲河的清波碧浪之中,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更有红山、铁山等三山突起,如雄狮跃空,确实是开创大业的战略要地。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远胜雅隆一隅。他作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渲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是红山堡寨,也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藏文古史《贤者喜宴》等书这样描绘:"在红山那里,筑起三道围城。然后,在围城当中,修起堡垒式的碉房九百九十九间,又在红山顶上修起一处凑足千间之数。这些宫室都装饰以金银、拂尘、珍珠、缨络等物,显得十分壮丽,堪与天宫相媲美?"。
圣城随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
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迦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释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
萨历史
郎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云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云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二十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从分裂时期到萨迦时期的拉萨
西藏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公元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虽然八百年间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
藏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在公元10世纪前后相继复兴。戒律从阿里古格和青海丹底先后传入卫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萨及其周围重新燃烧,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蔡巴万户成为拉萨的主宰。几代蔡巴万户长都被元朝皇室封为司徒,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利。他们对拉萨城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管理,组织力量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护布达拉宫废墟上遗存的古建筑,管理各个寺院和佛事活动场所,组织讲经布道活动,建立密宗院,编纂历史和宗教著作。后人怀念他们的功绩,将万户长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诸佛之中。
当时拉萨宗教活动仍然十分盛行,修建了许多寺庙,桑浦寺、觉莫隆寺、噶东寺、楚布寺、直贡寺、达隆寺、珠寺等等,都建立在拉萨周围,拉萨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
各派势力对拉萨的争夺
公元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已经衰败,仁蚌巴、第悉藏巴势力相继在后藏地区崛起,曾经盛极一时并且支持格鲁派的柳邬宗家族被第悉藏巴消灭,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也是格鲁派的强有力的施主。
吉雪第巴管理着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历任第巴为拉萨城区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宫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时候,西藏传奇式的苦行僧汤东杰布,还在拉萨河上修架了铁索桥,大大改善了拉萨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但是,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日喀则为首邑的第悉藏巴(藏巴王)的敌视和压制,从17世纪开始,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已经习惯和平生活的拉萨居民,又陷于一片惊恐和混乱痛苦之中,饱受战火的蹂躏。
甘丹颇章的全盛时期
从公元17世纪到18世纪,五世达赖到八世达赖时期,西藏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宁,拉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在此期间拉萨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动乱,一次是公元1717年新疆准噶尔人入侵,一次是公元1727年前后藏发生战争,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特别是公元1727年到1788年间,除1750年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被诛引起短暂的骚乱外,拉萨人过了整整50年没有社会动荡和战争硝烟的和平日子。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等。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幅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到清代嘉庆(1796-1821)年间,拉萨居民已有5000余户,人口达3万之多。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公元18世纪末在鲁布柳林西侧新建驻藏大臣衙门,拉萨市民称"朵森格"(石狮子)。清朝中央还在西藏派驻军队,军营设在拉萨北郊的扎什地方。
公元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皇帝在西藏实施摄政制度,即在前一辈达赖喇嘛圆寂至后一辈达赖喇嘛亲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俗称摄政王。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过摄政王。他们先后在拉萨修建了高大雄伟、华美壮观的家庙。与此同时,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
西藏商人,内地商人,不丹、尼泊尔、印度诸国商人,纷纷云集拉萨经商,冲赛康、铁奔康、坚布康、旺堆辛嘎、八廓街成为拉萨五大市场。伊斯兰教信徒聚居城东河坝林一带,大都以屠宰磨面为职业:汉族居民多住城南,种菜、配酒者居多。这一二百年是拉萨第四次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甘丹颇章政权的全盛时期。
⑦ 拉萨古城的介绍,有图片的更好
拉萨历史
城市缘起:朗日松赞进军吉曲河流域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西藏古代历史开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轮廓。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然后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记载在典籍上面的。
据说当时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书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雄强。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被称为"吉曲考"(拉萨河流域)的地方已经为人所知,现在拉萨所在地,已经被人称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了。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松赞干布王迁都吉雪沃塘
松赞干布13岁的时候,雅隆部落联盟爆发内讧,父系和母系臣民心怀怨怒,所属各部公开叛变,父王朗日松赞被进毒而死,政权几近解体。松赞干布继位于危难之秋,率领部属立即东征西讨,诛戮叛臣,降伏达布、工布、娘布、苏毗等部,完成高原统一大业,建立吐蕃王朝,迁都吉曲沃塘,也就是今天的拉萨,被各地首领和群臣尊为"松赞干布",意为"刚毅深沉之王"。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日丽风和,他解下战袍,游泳在吉曲河的清波碧浪之中,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更有红山、铁山等三山突起,如雄狮跃空,确实是开创大业的战略要地。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远胜雅隆一隅。他作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渲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是红山堡寨,也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藏文古史《贤者喜宴》等书这样描绘:"在红山那里,筑起三道围城。然后,在围城当中,修起堡垒式的碉房九百九十九间,又在红山顶上修起一处凑足千间之数。这些宫室都装饰以金银、拂尘、珍珠、缨络等物,显得十分壮丽,堪与天宫相媲美?"。
圣城随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
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迦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释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
萨历史
郎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云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云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二十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从分裂时期到萨迦时期的拉萨
西藏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公元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虽然八百年间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
藏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在公元10世纪前后相继复兴。戒律从阿里古格和青海丹底先后传入卫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萨及其周围重新燃烧,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蔡巴万户成为拉萨的主宰。几代蔡巴万户长都被元朝皇室封为司徒,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利。他们对拉萨城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管理,组织力量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护布达拉宫废墟上遗存的古建筑,管理各个寺院和佛事活动场所,组织讲经布道活动,建立密宗院,编纂历史和宗教著作。后人怀念他们的功绩,将万户长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诸佛之中。
当时拉萨宗教活动仍然十分盛行,修建了许多寺庙,桑浦寺、觉莫隆寺、噶东寺、楚布寺、直贡寺、达隆寺、珠寺等等,都建立在拉萨周围,拉萨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
各派势力对拉萨的争夺
公元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已经衰败,仁蚌巴、第悉藏巴势力相继在后藏地区崛起,曾经盛极一时并且支持格鲁派的柳邬宗家族被第悉藏巴消灭,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也是格鲁派的强有力的施主。
吉雪第巴管理着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历任第巴为拉萨城区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宫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时候,西藏传奇式的苦行僧汤东杰布,还在拉萨河上修架了铁索桥,大大改善了拉萨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但是,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日喀则为首邑的第悉藏巴(藏巴王)的敌视和压制,从17世纪开始,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已经习惯和平生活的拉萨居民,又陷于一片惊恐和混乱痛苦之中,饱受战火的蹂躏。
甘丹颇章的全盛时期
从公元17世纪到18世纪,五世达赖到八世达赖时期,西藏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宁,拉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在此期间拉萨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动乱,一次是公元1717年新疆准噶尔人入侵,一次是公元1727年前后藏发生战争,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特别是公元1727年到1788年间,除1750年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被诛引起短暂的骚乱外,拉萨人过了整整50年没有社会动荡和战争硝烟的和平日子。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等。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幅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到清代嘉庆(1796-1821)年间,拉萨居民已有5000余户,人口达3万之多。
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公元18世纪末在鲁布柳林西侧新建驻藏大臣衙门,拉萨市民称"朵森格"(石狮子)。清朝中央还在西藏派驻军队,军营设在拉萨北郊的扎什地方。
公元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皇帝在西藏实施摄政制度,即在前一辈达赖喇嘛圆寂至后一辈达赖喇嘛亲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俗称摄政王。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过摄政王。他们先后在拉萨修建了高大雄伟、华美壮观的家庙。与此同时,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
西藏商人,内地商人,不丹、尼泊尔、印度诸国商人,纷纷云集拉萨经商,冲赛康、铁奔康、坚布康、旺堆辛嘎、八廓街成为拉萨五大市场。伊斯兰教信徒聚居城东河坝林一带,大都以屠宰磨面为职业:汉族居民多住城南,种菜、配酒者居多。这一二百年是拉萨第四次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甘丹颇章政权的全盛时期。
⑧ 拉萨古城的资料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占地2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⑨ 关于拉萨古城的资料
拉萨,简称“拉”,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要防内源氧缺乏症),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畅游中国100城等荣誉称号。
(9)西藏古城扩展阅读
拉萨地形地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
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