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Ⅰ 求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说起丽江的建筑,那就要看我慢慢道来了————
当年朱元璋逃难的时候逃到了这里,当地的一个人救了他,朱元璋称皇帝以后,就赐了这个人姓——木。(就是朱字去掉一撇一横)而且给他做了丽江的土皇帝。
后来他嚣张起来拉,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住所。
但是没有修建城墙,,,,因为“木”字加了口,就变成了“困”字。
所以丽江的第一特点:没有城墙
第二特点:这个姓木的当时统治的时候,丽江有纳西族、白族、藏族、好象还有彝族。各自的民族宗教信仰不一样。他就想出个馊招,建一个寺庙,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东巴神、李耳。(古城北门的壁画上就能看出来的)虽然一开始闹了不少矛盾,但是慢慢习以为常了。————特点就是没有纯粹某种民族的建筑风格。例如房子横梁上面的雕花,既画着八卦,又画十字架(仅仅是举例子)
第三特点:古城构造依然延续了汉族的东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例如:路上的石板是这样搭的
=|=
=|= 在汉族里横着的应该是红石头(碎石),竖着的应该是大青石。
意义在于“鸿图大展” “青云直上”。但他不懂你汉族的这套,懒得搞那么多,直接从山上打来的石头放成这样就了事。……这一方面说起来就话长了。
第四特点:丽江和西双版纳一样,是爱水的民族。为什么爱水?因为他们的建筑是以木头为主。他不爱水的话就容易遭火灾。他也干脆修建了个“大运河”
一分三,三分九,一直把河水引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
我没瞎扯,像建水县那样,建筑是以土为主,看看他们还爱不爱水?简直是怕水,否则怎么起了个建(设)水(利)这个名字。
我打了20分钟才那么点字,,,不说了(上面那位同志有几点说的不太对)
到我们网站上看得了,应该有介绍的,但没有我这么透彻
http://www.softime.cn
http://www.2tour.cn
http://www.loveyunnan.com
Ⅱ 丽江古城有什么样的特征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
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Ⅲ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简写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
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
建筑概貌
束河建筑群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门票:50元
白沙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沿河而建的古城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假如你要在丽江住宿的话我有几家很不错的客栈给你推荐一下,在大研古城四方街的纳西印象客栈,在束河古镇那边的小隐小居客栈,锦庐酒店以及缘启客栈。锦庐酒店前面是有停车场的,自驾游的朋友就很方便了。你可以在网上预定,这些都是很方便的。
Ⅳ 丽江古城的建筑详细介绍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
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
建筑概貌
束河建筑群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门票:50元
白沙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沿河而建的古城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Ⅳ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古街
古桥
木府
福国寺五凤楼
白沙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
古城、小吃、民俗
Ⅵ 丽江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著名景点推荐:
1、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距大理200公里,昆明544公里,海拔2416米。在古城内,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行使,所以只能步行。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它被视为纳西族神话传说中的“玉龙第三国”的入口处。在这里,雄伟的玉龙雪山近在咫尺,千年冰川清晰可见,除了观赏玉龙雪山,分领略原始森林额的奇异和幽静,还可以欣赏到纳西等少数民族的歌舞。
Ⅶ 丽江的建筑特色
丽江的建筑特色: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丽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多外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东西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城依水存,水随城至”,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7)丽江古城建筑特点扩展阅读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等景点。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Ⅷ 丽江古城的古城建筑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 束河建筑群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
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
民居是束河古镇建筑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坊一照壁是纳西族民居典型的构造布局,小院种花,大院植树,四季花果飘香,有甚者引水入院,蓄水成池,配以亭台,就成了一幅雅致的风景。现在古镇内的民居多修缉为客栈,在保留当地木材结构的基础上,又配以玻璃材质,从而大大提高了房间的采光度,使得住宿更为舒适。三坊一照壁的代表客栈有自在香客栈,进门为前院和照壁,中间为大厅,后面是大院,大厅侧面各有一小院,形成了“横三竖三”的布局。亭台加水景点缀的代表客栈有云山美地云美店,店内除了保留原空地上的树之外,还修了八卦池养鱼,配以亭台做为过渡,突出了大庭院景观。在木材基础上大量使用玻璃使其自成一景的代表客栈有伽叶会馆,玻璃、吊花、水景,巧妙精致,如同玻璃花园。
白沙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纳西族建筑群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金虹山,西靠狮子山,东南两面开朗辽阔,沃野数十里。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一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登高揽胜,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临河就水,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走街入院,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入市过桥,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