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处理污水
㈠ 建湿地公园用作防水处理吗
人工湖要做防渗
㈡ 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
【答案】
(1)光能抄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垂直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磷等矿质养料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4)向水体中适当通入空气;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㈢ 湿地公园对空气环境主要吸收什么污染
1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建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 城市湿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除了自然生态系统,还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是维持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国外对湿地公园的研究一般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对未遭到破坏或者破坏很小的天然湿地上划分一定的范围,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开展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主要研宄湿地的水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理和经济政策。另一类主要是对人工湿地的研宄。目前对人工湿地的研宄主要是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建设,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基本功能,研宄方向主要集中在湿地功能的分类、污水处理和水的循环利用、城市功能完善、湿地景观设计和生态重建。
2 中国湿地公园现存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然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湿地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城市湿地在近几年内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恶化,湿地面积与数量大幅下降。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体的污染与富营养化
城市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流入自然水体,进入城市湿地系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及湿地生境的恶化,抑制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生活污水和化肥流失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一,引起藻类爆发性生长,从而使整个湿地生境恶化。
2.2 城市围垦开发
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湿地生境连续性被破坏。同时,人口増长造成城市用水大量増加,湿地水源供应减少,湿地退化加速。围海造田、城市建设等开发方式,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増加。
2.3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土物种灭绝。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入侵成为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经作为饲料、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水葫芦,如今己成为入侵物种,遍布水面, 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 湿地公园生境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湿地设计策略包括:湿地的生境设计和湿地物种恢复。湿地生境设计包括湿地水环境和基底的恢复,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退化的湿地生境。湿地物种的恢复包括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恢复及湿地动物栖息地的构建。
3.1 湿地的生境设计
湿地生境的恢复包括基低和水环境的恢复。基底恢复主要通过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维护基底的稳定性;水环境恢复包括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针对湿地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的生态恢复目标之一是将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被扰乱之前的状态,并尊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成。结合干预的恢复手段通常包括缓解造成栖息地退化的破坏因素以及重新建立关键的生态系统组成(陆生植物等)。例如,湿地恢复主要包括控制排水和挖掘, 种植关键的湿地植物物种。这种强调恢复组团植物要素的方式是大多数修复工程的典型手法。要成功地重建湿地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在植被修复的基础上,注重恢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自然地形为低洼水网平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己失去了纯自然湿地景观,除少数废弃农田自然恢复形成的湿地环境外,大部分为田间杂草群落。人工鱼塘与河流、湖泊、场地中鱼塘、湖面、河道、塘基、 渚构成次生湿地景观。
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设计中,通过河道清淤、植物物种修复、驳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对场地的水环境、土壤、动植物资源及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尊重现状植被的形态,体现西溪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观。坚持多样化、自然化和本土化的原则,选用本土植物。湿地植物群落要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对于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保持其自然演替的状态;对于被破坏的区域,在西溪湿地植被现状群落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及造景要求进行合理配植。植物物种的选择,应遵循自然湿地中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比例,以形成自维持能力好的生态系统。注重群落的优势种,抓住关键,按照自然规律配置主要植物,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具体恢复措施主要包括:
1)污染源的处理
生活污水及鱼塘废水是主要污染源。通过迁移人口、退耕还林还草、周边外源性污水做截流处理。为湿地公园的景观打造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地形改造,建立缓坡,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
西溪湿地大多数堤岸较陡,环境相对单一,不利于植被的固着和动物的栖息。将部分陡峭堤岸改造成缓坡,増加水路过渡带宽度,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过渡,为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提供可能,进而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3)水塘改造
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合适野生的生物栖息,将原有的深水塘改造成不同深度的浅塘。在湿地植物景观规划中,保留和营造典型的湿地特征地域,以营造种类丰的湿地植被群落,増加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保留枯木
枯木除了作为景观要素外,也是湿地鸟类的停歇处。从生态上来说,死去的树木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
5)模仿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
西溪湿地属于亚热带湿地,分为草本湿地、水域植被,包括高草湿地型、低草湿地型、浅水湿地型。营建时遵循相似地域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比例进行配植。初期设计较多的物种在演替后,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结构更加稳定。
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是国内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营造过程中,注重在区域水文、土壤、生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多样化的环境。在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上,从群落整体出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在引入外来物种时须谨慎考虑,避免入侵物种的扩张。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最有效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营建顶级群落,可使湿地生态系统尽快达到稳定状态,这对城市湿地公园生境的恢复重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大诺特里乡村花园(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south-east England, UK)坐落于英格兰东南的 Braintree附近,这里曾经是农田。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人工湿地设计提供了一种利用植物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的生态方法。它是由乡村公共置业(Countryside Properties)设计的,包括一个乡村公园和一个观赏池塘,湿地和周边的树林和草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成为了一个当地居民休 闲娱乐的中心区域。对湿地和旁边的休闲池塘的设计旨在修复生态系统以及作为一个平衡池塘来储 存地表径流,并以一定的流速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为了将渗透量降到最低,芦苇种植床由不透水的砾石粘土构成,设计小于等于1%的排水坡度以帮助水排入种植床。从进水口排入的水流经过两个沉淀沟,使固体悬浮物沉淀。
在150 mm厚的土层种植宽叶香蒲、水葱、黄菖蒲。表层土为原有的农耕土壤,有足够的养料供植物初始阶段生长。三角形的砾石区(构成了超过湿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表面区域)从进水口下的沉淀沟开始种植了10000株芦苇,湿地的剩余部分在六个出水口前交替种植香蒲属、鸢尾属、荐草属植物。
水流会到达流水系统表面的土壤层。由于土壤的渗透系数比砾石低,表面径流将会成为这片种满宽叶香蒲和水葱的湿地的主要水源。最终径流会通过六个出水管进入休闲池塘,随后会通过一个狭窄的排水口进入河道。第一年投入使用后,调查数据显示改湿地可有效过滤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如:镉、铜、铅、锌等。为了保持湿地过滤重金属的能力,须每年对沉淀池进行清淤。
大诺特里乡村花园是修复湿地生境并利用湿地植物处理地表污染径流的经典案例。利用原有耕地土壤作为生境植物恢复的基底,利用地表径流为水生植物提供水源,建立具有净化作用的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
3.2 湿地的物种恢复
3.2.1 湿地植物景观修复及设计 湿地植物可以改善水质,为湿地生物供氧;同时增加湿地公园景观 层次。湿地植物主要有五大类型: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耐水湿乔灌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应尽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度,组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植物配植应结合生态和美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其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
3.2.2 空间维度植物配植(1)水平尺度植物配植结合自然群落结构,从水体向水岸植物群落依次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
沿水岸方向的植物群落分布以片层的形式出现,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较简单,统一片层内,相同的水深条件下,选用1〜2种植物,否则会一起种间竞争影响观赏效果。(2)垂直尺度植物配植水生植物垂直分化不明显,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深有相应的要求。湿生植物:0〜10 cm,挺水植物:5〜 50 cm,浮水植物:20〜50 cm,沉水植物:20〜200 cm。根据水深层次进行植物组合的搭配。
3.2.3 时间维度植物配植合理进行季相搭配,做到尽量延长观赏期。北方的湿地公园选择耐寒性强、 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芦苇、香蒲等,以保证冬季的湿地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灌木柳等湿生灌木 也是很好的冬季植物。
3.2.4 湿地动物保护与恢复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要素。动物处于生态链的较高层,需 要良好的生境来承载。湿地动物主要包括:湿地底栖类、湿地两栖类、湿地鱼类、湿地鸟类。湿地 动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关键是栖息地,
鸟类是湿地中最活跃的动物,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才能够吸引鸟类栖息。鸟类栖息地生境主要包括:深水区、浅水区等。深水区适合游禽活动,浅水区栽植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繁殖。同时要保证湿地水质,通过水闸阻隔外界污染源。
其他湿地动物可以通过植物群落的打造,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供其栖息繁殖。
伦敦湿地中心(WWT London Wetland Center)位于伦敦市区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占地约 4.4x105m2。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环伦敦的供水蓄水工程的出现,维多利亚水库面临废弃:水库由4个混凝土蓄水池构成,面积达56.6 hm2。在野禽及湿地基金会(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泰晤士水务公司、伯克利地产的共同努力下,原废弃场地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湿地栖息地,包括一个环境教育中心和展示中心,吸引着每年250000国内外的游客来参观学习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
这些维多利亚水库曾经是越冬野禽的重要栖息地,在1974年被定义为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凤头潜鸭和琵嘴鸭全国数量最多,其他种类如红头潜鸭和水鸭也达到一定数量。这个场地是英国斑头秋沙鸭主要的越冬地。由于过渡捕鱼及其他人类活动,越冬鸟类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数量下降。
伦敦湿地中心在废弃水库的基址上,进行湿地生境的修复重建:根据生境特征和水文特点,伦敦湿地中心分为6个区域(图2),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和3个单元: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没草原和泥滩。设计的关键是精确的控制各个单元的水位,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提高原有混凝土细,保留水库原有水位,在每个单元构建泥墙、操作杆,使各栖息单元水位得以控制,不受季节水位变化的影响。
有约30 hm2的场地用于为众多湿地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包括特别是特色物种以及依靠泰晤士河谷迁徙的珍稀物种。
伦敦湿地公园在处理人与湿地野生动物的关系上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典范。为了保证游客近距离的观测野生动物同时又不惊扰动物的生活,不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公园梳理了人流活动,将公园进行合理分区规划。
伦敦湿地中心通过对人和水的统筹协调,将废弃水库变成了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很好的平衡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在为野生动物提供不受打扰的栖息地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湿地的机会。
4 结语
城市湿地为城市景观的社会、生态、经济带来多重效益。城市湿地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城市其他水环境。这样的生态体系更具有灵活性,适合应对城市的各种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可以 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支持城市的可持续与弹性发展。城市湿地设计是综合的设计,它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工程、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融,来修复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创造城市中宜人的绿色开发空间。
㈣ 国家级湿地公园能排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废水吗
达标只是一个相对说话,处理过的应该还是废水,希望企业的想法是通过排放的废水来形成一个湿地公园,而不是把湿地公园变成一个污水聚集地。
㈤ (2013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物群落只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因此,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2)微生物体内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所需,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从而使水得以净化.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这一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2)呼吸;(3)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㈥ 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吗
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一般是按一级A的标准排放,和自来水厂的净化后的专饮用水标准不属一样。一级A的排放标准是允许排到河流等水体,而自来水厂的净化水是达到人的饮用标准。虽然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也起净化作用,但是标准不一样。
㈦ (三)湿地公园用水方案论证
1.供水总体思路
对于黄河水湿地公园供水,总体思路如下:
1)一次性景观补水,只有地表水库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充库(3d以内),地下水源和中水水源短期内供水规模有限只宜用做日常补水。
2)日常景观补水主要补充公园水体蒸发、渗漏损失量,为减少沿途输水损失,以地下水和中水为主。
3)湿地公园生活、绿化、不可预见等其他用水量,从自备井中解决。
4)景观水体置换包括一次性置换、小流量置换及随即应急置换,其中一次性置换是指每汛后冲库用水和当水体水位降至1.80m时进行的充库、小流量置换是指为保持水体良好的水质环境而进行的小流量充库、应急置换是指发生水质突发事件或者海水回灌造成的水体水质污染需要考虑一次性充库水量113.92万m3,属于随机情况,本次供水方案不予考虑,只考虑一次性置换用水和小流量置换用水。
5)采用中水作为补水水源时,必须采用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以保证入库水质。
6)在单一水源难以满足供水要求时,实施多水源的联合供水。
2.5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50%降水频率年份,王屋水库来水量较大,可以满足湿地公园需水量以及置换水量,因而湿地公园供水采取“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方案,王屋水库、黄河水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3、89.86万m3和18.93万m3,详见表9-1。
表9-1 5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3.75%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75%降水频率年份,王屋水库对于湿地可供水量为0,但地下水库可供水量仍可满足湿地用水需求,此时,需实施多水源的联合供水。具体做法是,扩大地下水库向城市供水的规模,从而替换出必要的湿地公园充库水量,而湿地公园的日常补水则采用地下水源,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河水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3、102.48万m3、和18.93万m3、详见表9-2。在此过程中,黄河水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万m3的水量交换,即黄河水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生产供水188.01万m3,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
表9-2 75%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4.9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
90%降水频率年份与75%降水频率年份类似,需要有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用水的供水规模,预留湿地充库水量,日常补水量则由地下水源提供。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7.31万m2和18.93万m2。详见表9-3。在此过程中,黄水河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万m2的水量置换,即黄水河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188.01万m2。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
表9-3 90%降水频率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5.连续枯水年份供水方案
在连续枯水年份,各种水源来水均十分紧缺,考虑采用部分黄城污水处理厂外排后经深度处理的污水作为先期的日常补水水源。一次性充库用水仍采用水源置换的办法由王屋水库提供,水质净化期间所需的日常补水由地下水库提供。该状况下,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以及公园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1.73万m2、23.58万m2、和18.93万m2,详见表9-4所示。在此过程中,黄水河地下水库与王屋水库进行了188.01m2的水量置换,即黄水河地下水库扩大向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188.01m2,而置换出的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充库,供水方案详见表9-4所示。
通过上述论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黄河水湿地公园位于黄河水入海口处,总占地面积1.73km2,水面面积0.89km2,包括黄河营拦河闸下游海水面面积0.12km2,拦河闸上游拦蓄淡水面面积0.46km2和黄河水两侧坑塘水面面积0.31km2。该公园以河流水体和潮间带所构成的湿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融地域文化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保障公园功能的实现,需满足其淡水水体在水量及水质两方面的要求,进行用水方案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公园在50%、75%、90%降水频率下年景观需水量为181.81万m3、211.52万m3和216.12万m3:绿地灌溉、生活和不可预见用水等每年为18.03万m3。水质要求达到景观用水C类标准。
表9-4 连续枯水年份(特枯年份)供水方案一览表
3)一次性充库后,随着水体滞留时间的延长,水体会逐渐恶化。本次论证,对湿地公园一次性充库后,并保持公园水体2.5m设计水位时(需要补水),水质恶化历时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50%、75%和90%来水频率年份,分别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中水作为补水水源,水质恶化历时最短的只有132d,最长的为356d,均不超过一年。因此,为保障水体水质符合要求,需进行水体充水净化处理。
4)由于水质净化时间与补水方式、补水水源有密切关系,当采用不同的补水方案时将消耗总量不等的水体置换及净化水量。本次论证,从节约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地表水充库,以地下水为主要日常补水水源的方案。经计算,在50%、75%和90%来水频率年份为净化水质需水量分别为152.49万m3、154.6万m3(其中与日常蒸发渗透补水重复分别为67.89万m3、97.6万m3和102.2万m3,新增用水量分别为70.8万m3、57万m3和52.4万m3)。
5)由于湿地公园地处黄河水入海口处,受渤海高潮位及风景潮影响,如发生咸水上潮现象将导致公园水体咸化,需进行一次性置换,每次需水量为113.92万m3。
6)经过王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及黄城污水处理厂等三种水源进行论证分析,在50%、75%、90%降水频率下可向湿地公园供水量分别达到1491.44万m3、1031.70万m3和1071.47万m3(各频率年份均包括中水511万m3),总量上可以满足黄河水需求。但是,由于受充库时间的要求,湿地公园所需的一次充库只能由王屋水库提供,而地下水源和中水日可供水量有限,只能作为日常补充水源。
经分析,供水方案如下:
1)在50%降水频率年份,湿地公园供水由地表水、地下水、自备井联合供水完成,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9.86万m2和18.93万m2;
2)在75%降水频率年份,湿地公园供水仍以地表水、地下水、自备井联合供水完成,但须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实施水源置换来完成,即城市用水多开采地下水而预留王屋水库用于湿地公园充库,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2.48万m2和18.93万m2:
3)在90%降水频率年份,类似于75%降雨频率年份方案,通过对水源的联合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置换来完成供水。王屋水库、地下水库、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107.31万m2和18.93万m2;
4)在遭遇枯水年份,为节约水资源,湿地公园供水中前期的日常补水采用深度处理的中水,同时,继续实施对水源的联合供水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置换,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及自备井供水量分别为188.01万m2、81.73万m2、23.58万m2和18.93万m2。
5)要多水源联合调度,特别是75%、90%枯水年份,城市开采地下水满足生活用水要求,替代地表水作为补充公园用水水源。
为了进一步做好供水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黄水河流域多水源联合供水和优化配置水平,根据个人用户在用水强度及水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的时空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水保证率。
2)为提高黄水河流域水资源供水量及供水保证率,建议对黄域污水处理厂外排的中水进行回收利用,替换出的地表水资源可作为湿地公园在遭遇连枯年份时的充库用水。
3)为进一步改善和维护滨海度假区建成后的滨海岸生态环境,建议对龙口市玉龙纸业有限公司进行搬迁,该厂部分地下水开采量可作为枯水年份公园用水的补充水源。
4)为进一步保障湿地用水的水量要求,减少水体渗漏损失,建议对湿地底部进行防渗处理。
5)加强对湿地公园内水体的水质保护,对黄水河沿线进行污水排放统一管理、做到雨污分流。建议在黄水河下游适宜地点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将沿岸及周边污水收集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一方面可避免发生水质污染现象,另一方面经深度处理后,可实现向湿地公园供水,进一步提高湿地公园用水的保障程度。
6)对湿地公园详细规划方案进一步加以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湿地公园水质的净化和补水需求量的压缩。
a.进一步为库区内水体的流动和循环创造条件,以利用水质自身净化。如坑塘与河道连接的位置与布局应遵循“上游进入、下游流出、自身循环”的原则,建议将河道两侧坑塘开口位置适当向上游移动。
b.进一步加强水生植物的引进与布置的工作,提高湿地水质净化能力。
c.建议在公园水体内设置部分增氧和曝气装置,以利于水体自净。
7)对于咸水上溯及水质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置换需水量需采用相关措施来增加供水量,这些措施包括:
a.抬高防潮堤及黄河营翻板闸防潮水位,减少咸水上溯次数。
b.在枯水年份,适当扩大黄水河地下水库向工业用水的供水规模,预留王屋水库地表水用于湿地公园一次性充库。
c.在全流域范围内加强节水力度,为湿地公园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
㈧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里的污水处理厂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吗
我只是猜测,以供参考,当初设立污水处理厂应该已经考虑了湿地问题,因为湿地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净化系统,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成的水,可能还含有一定的有机物,排放到湿地后,通过湿地的净化功能,来去除这些有机物,同时湿地里的植物通过吸收这些有机物,相当于一个施肥的过程,所以我猜测,对周围环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㈨ 国家规定污水处理厂都要做湿地公园
没有特殊规定的。
拓展阅读:污水处理厂指从污染源排出的污(废)水,因含污染物总内量或容浓度较高,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或不适应环境容量要求,从而降低水环境质量和功能目标时,必需经过人工强化处理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污水处理厂,又称污水处理站。
㈩ 海绵城市的湿地公园可以设计污水处理装置吗
可以的。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在污水处理厂上建湿地公园。污水从污水处理厂出来后,首先流经一个种有挺水植物的水塘,塘边的绿化和塘中的植被会首先将污水难闻的气味和有害物质进行一轮消减。经过第一道处理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一片方形的净化塘的塘底,池中梭鱼草、香蒲等植物的根部,将底部的尾水提取到池上,并进一步吸附掉水中有害物质。最后,经过两次削弱的污水,再流入生态塘,由塘内的厌氧菌、水草等生物和植物,进行第三道强化处理。经过三轮处理,污水中污染物总量将削减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