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无棣江南金街大觉寺那块有个起名非常厉害的,叫亮典起名的,我手机丢了联系方式没了,有知道的吗,谢谢

你怎么知道取名厉害,由他们取名的人都成功了吗?
别这么迷信好不,白白送钱给人花……

『贰』 无棣都有什么好玩的

无棣可以玩的地方不是很多,塔影公园有个海丰塔还可以去看看,还有大山镇有个碣石山可以看看,如果你是南方人的话,可以看看无棣的田野,平原地区,刚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很不错的,也可以到三角洼水库看看。还有什么大口河海边风景,不过不推荐。

『叁』 关于无棣大觉寺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又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微风捎带着甜蜜的花香,给我们送来了春的邀请函。
春在草儿上飘过,小草探出了碧绿的脑袋;春在花儿上舞过,小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春在河面上踩过,小河唱起了欢快的歌?它们好像在对我们暗示:来吧,来宜兴大觉寺玩一玩,踏踏春吧。
来到大觉寺公园里,一汪汪小池塘里的水多么清澈,看着透明的池水倒咉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会让你不由的身心舒畅。走进景区,温暖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林,在地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阴凉,不时有几只可爱的鸟儿从你眼前飞快地掠过,清脆的叫声透过安逸幽密的树林,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顺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上走,你会惊喜的发现,路边到处摆放着可爱的小沙弥,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比人高,小的如同手掌,每个小沙弥的表情、神态、姿势都不一样,它们是那么的逼真那么的迷人,真让人不由的赞叹能工巧匠们那巧夺夭工的高超技艺。
走着,走着,山路一转,一大片美丽的桃林突然映入你的眼帘,只见路的两旁开满了桃花,那些娇嫩的花儿一朵连着一朵,一簇挨着一簇,红粉相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似朝霞落入山林一般,令你陶醉。我想,如果我们在树下举办个野餐会,让蜜蜂蝴蝶与我们共舞,那该多么美妙呀!来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向四下远望,你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群山,青翠的竹海,挺拔的松林,烂漫的山花?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听见远处大觉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让人心安,让人陶醉。
大觉寺也是景区的重要景点,寺庙规模宏大,历史久远,寺外古木参天,尤其是那几株高大的银杏,都有几百岁了,粗壮的树干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让人惊叹不止,走进大觉寺,这儿香火迷漫,到处都是"吗咪吗"的念经声,给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感。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走我们一起去大觉寺春游吧。

『肆』 无棣大觉寺正殿供奉的是什么佛

天机不可泄露

『伍』 无棣县大觉寺原名"普照寺",寺中浮屠"崴,原名"普照寺舍利塔",至今已有多年

大觉寺原名“来普照寺源”,寺中浮屠“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年间,普照寺易名开元寺。明初,无棣改名为海丰,“普照寺”又改称“大觉寺”,塔遂有“大觉寺塔、海丰塔”之名,沿用至今。

『陆』 求助,无棣周边有哪些玩的地方

万亩生态观光枣园,位于无棣县中南部,主要集中在水湾镇、佘家巷乡、西小王乡等乡镇,集观光、休闲、保健、娱乐于一体。
碣石山旅游风景区
碣石山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的碣石山镇境内,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形成于73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一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状地形,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为年轻的一座火山,也是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体,被誉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大口河海滨旅游度假区
区内有3条长56公里,总储量达3.6亿吨,并随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万吨以上的贝壳堤带。2002年,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觉寺与海丰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原名“普照寺”。唐开元年间,易名开元寺,五代高僧恒超曾挂锡开元寺二十七年。明初,又改名“大觉寺”,无棣改名海丰,塔遂有“海丰塔”之名。
海丰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宝塔,为无棣旧八大景之一“丛林塔影”堪称齐燕一绝。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修葺。1957年,经上级批准将因地震震裂的残塔夷平。1991年县委县政府倡导重建。
无棣塔影公园
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县城塔影街。距离滨州市约60余公里。是展示无棣悠久历史人文的公园。园内有海丰塔及旧址、金古厅、钟鼓楼、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荷花湾、明代大觉寺殿和清代高等学堂,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
水沟村海韵渔家乐
水沟村位于埕口镇政府驻地以北15公里,大济路以西。东临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面与黄骅港隔河相望,有360户、1300人,滩涂面积5700亩,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渔业旅游,船舶维修、盐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有”鲁北海业第一村”之称。2013年10月入选“好客山东最美乡村”。
吴式芬故居位于旧无棣城南门里西侧,占地7000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故居南院始建于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为明代户部尚书王佑之宅弟,由吴氏十三世吏部尚书吴绍诗购置后重新扩建,现明代建筑犹存,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柒』 大觉寺门票多少钱

门票信复息:20元
普通高校学生制凭本人学生证、研究生凭本人研究生证享受半价优惠;北京市老年人凭北京市老年证;离休干部、残疾人、现役义务士兵、中小学生、导游员、北京见义勇为荣誉人员凭相关证件免费,星期三免费参观前200人次。语音导览租赁:租金20元,押金100元。中文讲解服务60元。

『捌』 无棣的朋友,请问无棣有什么好玩的

1、古井与古窑遗址
1988年秋,在无棣镇韩家窑遗址上,发现一口古井,从中发掘出石夯、石磨、夹沙红陶盆残片,还有灰黑浅纹的陶罐残片及陶盘一只,上绘黑纹鱼形图案。事过月余,又在古井东北部两华里处,在土层一米以下,掘出卧式半椭圆形古窑一座,窑内壁四周红烧土层及青砖痕迹均颇明晰,五个并排的向南开的进火口门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识。经考证定为:此乃古时烧制陶器之窑。该遗址出土的多件历史文物,经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后经再次探测,韩家窑遗址,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长约四华里。文物普查时定为:韩家窑遗址,属滨州市大商文化遗址。
这一古井的发现,不仅证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处,过着农牧生活,在筑屋、造井、制陶、粮食加工诸方面,都已达到了自产、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还创造着古代文明。
2、古城遗址
广武城 在无棣县境东北部,高坨子河东岸。据《无棣县志》载:“广武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汉广武君李佐车所筑,故名(俗名“车车网城”)” 。这里过去是海陆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李佐车曾在此驻兵。后经海潮、地震,城毁失,现仅存一月牙形土岭,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东南五里许有一土台,名“秤砣台”,面积稍小于此城,上面有白质土壤,生长植物。曾出土过铜箭头,在台北一里处曾挖出锅台样遗迹(每排20个),并有木灰样遗物。
光武城 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的西小王乡,汉光武帝筑,并于此驻兵。面积约七百平方米,现城迹已无,仅存一高三米许的土丘,曾在此挖出过马蹄钱、铁神像等。
信阳城 位于县城北8.5公里的信阳乡。周三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由燕伐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韩信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汉为阳信县城,旧时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汉垒盘旋”。今遗址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滨州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全面考查,测定该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
唐塔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为普照寺塔,高十三级,八角形密檐式砖石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四个大字(罗柱书);其他各级均南面设一拱顶券门,形如法门寺宝塔。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初县名改为“海丰”,普照寺亦改称“大觉寺”,故唐塔又有“海丰塔”、“大觉寺塔”等名。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修葺。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唐塔裂;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夏渤海地震,塔圯其半。七级半残塔又历经半个多世纪,时有倒塌之虞。后经省批准,于1957年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0年11月为重建唐塔,曾破土探查,事后即立碑封存,旧为无棣八大景之一,称“丛林塔影”,现在也已经重新修建了大觉寺。
4、古墓遗址
韩信马童墓 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信阳乡郭来仪村西南,占地480平方米,封土高2.5米,传墓主为汉代韩信马童,现保存完整。
魏王豹墓 在县城北8.5公里的信阳乡郭来仪村西南,面积1575平方米,封土高4米。民国《无棣县志》载,“汉魏王豹墓,城北七里。相传韩信由燕伐齐到此,豹迎战三百回合,中卸甲风阵亡,信令将士撮土筑此墓。”1977年对古墓实挖(选点勘查),确属汉墓。1987年立标志为“郭来仪古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佐车墓 俗名“保全庙”,位于县城北17公里的车镇乡车镇村北0.5公里处。民国《无棣县志》载,“汉广武君李佐车墓,城北三十里。”1955年立案。1964年,经省批准,对该墓进行挖掘。该墓为一长方形砖券墓室,墓室入口曾遭破坏,在墓门内发现背铁链人骨架一具,墓室四壁彩绘尚存,墓主及随葬品全无,现已平毁。
5、古庙遗址
青旗将军庙 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的水湾镇,俗称“堂子庙”。据《无棣县志》载“青旗堂在县东北十八里,相传有青旗将军庙,台尚存,旧有青骑里。”五十年前庙尚存,里面有周仓、关平等塑像。当时庙欲倒塌,被群众拆毁。现仅存一二米高的土台。曾出土过汉代陶罐及彩绘陶楼、陶猪、陶灶等文物。
6、古建筑
明清县衙大堂 位于县城内,保存完好。清康熙《海丰县志》载,“县衙大堂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县衙大堂系明清县治的主体建筑,起建于二轴砖基之上,坐北向南,为硬山殿亭式单檐砖本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碧瓦,面阔8.1米,进深7米,方砖铺地,檐下平列彩绘风板,朱柱格棂透窗,气势壮观。
吴氏故居 旧称“尚书第”,俗称“吴宅”。位于旧城区南门里。原建筑布局为一宅两院式,呈东西长方形,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南院建于明正统年间,原为明户部尚书王佐府第。北院建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门楼及三进大厅相继毁于清末民国初期,仅剩“双虞壶斋”保存尚好,此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内部结构建筑法,在齐鲁古建筑中尚属罕见。
清代高等小学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县令杨增辉主建,位于县城内。堂址为长方形,占地11亩,主要建筑有奎星楼,厅堂三进,自习室25间,三进厅堂和校址南头临街房,均为砖木结构。现三进厅堂、文案室、收支室和膳房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