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农庄导游词
『壹』 写陶渊明 故居的导游词 250字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1985年7月30日开馆。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原坐落在县南25公里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 ~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
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 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际,九江县投资30多万元对纪念馆按照原貌进行了再次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陶渊明,晋宋时期的伟大诗人,伟大的思想家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贰』 有没有杜甫草堂照壁的导游词啊 急需 谢谢
曾游逛武侯祠,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前途忧心:“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对所忠诚的国家如此牵挂,然而他爱国家,国家却不爱他。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代表诗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潜(渊明):晋宋时期诗人,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四川射洪人。代表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代表诗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白: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被誉后“诗仙”。代表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居易:盛唐诗坛的三大诗人之一。代表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唐代诗人,代表诗句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代表诗句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代表诗句有:“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陆游:南宋诗人,代表诗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代表诗句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代表诗句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中的墙壁则以平面的方式留给了草堂的主人杜甫,这是一幅大型磨漆壁画,长十六米,宽四米,足足有六十四个平方,相当于一间宽大的客厅的面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磨漆壁画。杜甫被诗歌紧握的一生徐徐展开,它以色彩和图像的形式,把一个诗人的命运浓缩在这壁画上。
『叁』 《归园田居》陶渊明 “描写陶潜农庄,200字”
《归园田居》陶渊明 “描写陶潜农庄
天籁和鸣,
青天下有鸽哨掠过,
黑夜正欲隐去,
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心灵,
远处的幽谷中升起一片清柔的雾霭,
桃源清溪笼罩在一层柔和的乳白的薄纱中了。
晨雾把一切渲染得朦胧而迷幻,
恍惚中我好像驾着一叶扁舟,
划向桃源深处。
望着河两岸稀稀疏疏的稻田,
稻田尽头三三两两的村落,
两三个勤劳的农人互道一声一天初相见时的问候,
有一搭没一搭的唠两句家常。
揽舟上岸,
索性捡起一把闲置着的锄头,
嗅着泥土的芳香,
和农人们一起开荒 ,种田,
拔除的颗颗杂草,刨开的一锹锹泥土,
彷佛把纯朴的思想满满的写在
宅前屋后的桃树、李树、榆树、柳树的每一片叶子上。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
一天的劳作下来,
汗水一次又一次的湿透了,
体力上感受到了一种未尝经验过的疲劳,
心却感觉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轻松。
『肆』 关于陆游祠的导游词怎么说啊
陆游祠解说词
陆游祠是为了纪念曾两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的。它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陆游祠的建筑为仿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风格,由大门,过厅,序馆,厢房和正殿组成。这里就是陆游祠的前门,门前的两棵杏树,高耸入云,年代悠久。进入正门,跨过琴鹤桥,走过绿树如阴清幽静谧的小道就是陆游祠的过厅“梅馨千代”。陆游喜好梅花的品性高洁,而且常常以梅花自喻,曾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陆游不仅诗词散文长留青史,而且他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为后人歌颂传唱,就像梅花一样飘香万代。
香如故堂是陆游祠的序馆,主要陈列了陆游的生平简介,以及陆游手迹碑和陆游玉石碑。(悬挂了四幅字画,下面提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越州山阴也就是今浙江绍兴人氏,是生活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绍兴是座物化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是古今的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而绍兴也同样的培育了陆游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自幼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早年主张抗金,但参加科举考试时受秦会迫害。出仕以后,不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鼓吹恢复,但是壮志难酬,得不到重用,屡受打击。他的诗歌抒写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表达了报效祖国,誓靖边塞的激情也深刻的揭露了人民生活的痛苦。陆游一生的著述相当丰厚,“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创作数量可以说是历代诗人之最,现存作品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等。
陆游18岁跟从爱国主义诗人曾几学习诗文,29岁考进士,名列前茅,但是因为遭秦桧所忌失去了第二年参加殿试的机会。《夜读兵书》是绍兴二十六年,即陆游31岁是的作品,当时陆游因参加礼部考试时喜言抗战而被秦桧罢黜,居于家乡山阴。诗人秋夜挑灯苦读兵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可是世事难料,壮志难酬,诗人跟广大饥寒交迫的人民一样容颜憔悴。诗中表达了陆游的雄心壮志和不能报国的苦闷。
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即45岁时从山阴出发来到四川,先任夔州通判,以后曾官于南郑(汉中),成都,蜀州(今崇州),嘉州(今乐山市),荣县等地,直到淳熙五年即九年之后才从成都返临安。在蜀中的九年是陆游创作的辉煌时期。陆游怀着壮志凌云的豪情,怀着杀敌治国还我河山的激动心情来到国防第一线。长途的旅行跋涉和“上马击强胡,下马草军书”的军旅生活,使陆游获得更多更鲜活的诗材,使诗人的作品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恢复国事仍然是陆游创作的核心。《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作于乾道九年(1173)。诗人爱做梦,写梦的诗多达99首,可是不管梦里梦外,一片赤诚的爱国热情始终不变。这首诗描写诗人梦见南宋军容强大,士兵斗志旺盛,在军事上节节胜利,收复太行山,恒山直到天山。尽管刀光剑影,杀气横塞的战斗场面只是黄梁一梦,但是至少慰藉了诗人苦涩的爱国心。《观长安城图》是淳熙元年(1174年)秋天,陆游在蜀州写的。陆游因看到一张唐代古城的地图而对历史的昌盛和现实的衰败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壮士暮年报国之心不减,终年遥望长安,以期能横戈马上,建功军中。军中凄凉的景况和诗人的抱负相映衬,既凄凉又悲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诗篇。这首诗作于绍熙三乃(1192)十一月,当时陆游已经67岁,退居于故乡山阴。诗歌表达了陆游年事虽高但仍关心国事的崇高精神和向往效命疆场的英雄气概。陆游至死不渝的炽热爱国之情就像香如故堂前连绵不绝的缕缕梅香,长留我们的心中。
香如故堂的右侧是千古风流。历来风流都有很多种解释,褒贬不一;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气万千。壮志凌云渴望横空万里的陆游,他的风流却是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千古风流主要讲述了陆游与唐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感人爱情,陈列了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相会时,情感暗流,互相唱和的 <<钗头凤>>,还有展示南宋文化的玉石以及铜镜等。
宋末大诗人刘可庄<<后山先生大全>>的<<诗话>>里记载:“放翁少时,二亲督教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陆游20岁时,与舅表妹唐琬结婚,两人情投意合,婚后生活相当美满,可是因为陆游家人的反对,两人仅有两年的夫妻生活,最终红楼梦醒,劳燕分飞。陆游另取王氏,而唐琬也改嫁赵士程。十年之后陆游游沈园偶遇唐琬,唐琬以酒菜相招待,陆游惆怅之余在沈园壁上题下《钗头凤》,唐琬也和了一首。不久唐琬抑郁而终,而陆游感念不已,直到去世前一年,还梦游沈园,题诗纪念,“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由于陆游坚持不同政见,与卖国政权对抗,屡次败举落第,二亲却牵怒于儿媳,最终导致了婚变的惨剧。
追慕先贤是陆游祠的南庑。陆游在四川的九年,喜欢走访名胜古迹,拜谒历史名人的遗迹。一生为国为民临终示儿的陆游,在思想感情与杜甫和诸葛亮相当接近。堂内主要陈列了陆游歌咏杜甫和诸葛亮的诗画,以及宋代文房四宝。陆游的诗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诗从曾几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中期陆游的诗歌深受杜甫的影响,杨万里曾评论说:“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在夔州时,公余之暇,陆游以读杜诗,访杜迹为事。乾道七年(1171),他为杜甫故居写了<<东屯高斋记>>,又在“浪翻孤月”之夜,登上白帝城楼,感怀少陵先生,有<<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的诗作。在成都时,凡有杜甫遗迹处,就有他的诗。因为读杜诗有得而多次写诗,为杜甫画像题诗。因为精神专注情感激烈,竟然梦见杜甫,醒后写了<<记梦>>诗。他常常到草堂拜谒杜甫遗像,写下了著名的<<草堂拜少陵遗像>>。高度的崇敬和理解,使陆游与杜甫心灵相通,离蜀之后,陆游还时时怀念,“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草堂拜少陵遗像>>,是淳熙四年(1177)在成都做的。诗歌高度赞扬了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并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做了高度的评价。<<病起书怀>>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当时陆游闲居成都。诗歌表达了诗人极其饱满的爱国热情,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放翁堂是陆游祠的正殿。陆游任锦城参议时,因常与范成大等饮酒酬唱,被讥为“恃酒颓放”,索性自号“放翁”,并有诗云:“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放翁堂里有陆游雕塑,并陈列了陆游在四川的代表诗作的手迹及宋三彩等文物。陆游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沿江入蜀起,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沿长江东下离开蜀地止,共九年时间,与四川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个时期是陆游诗歌创作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由于陆游从后方到前线,由秦地到蜀川,又从成都到长江沿岸,自然景物,山川风光,军事活动,饮宴酬唱,民生疾苦,风土人情,广泛的社会生活,开拓了陆游的胸襟,扩大了陆游的眼界,陆游的创作题材更为多样和丰富了,而且更加充满战斗的激情;但是另一方面理想破灭的苦闷,内心矛盾的痛苦,是陆游诗酒交欢,不拘礼法,被人斥为颓废,因此自号“放翁”。“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挟琴剑锦官城”,都表现了陆游作为战士却不得不闲散的苦闷与牢骚。但是在川陕的这九年时间,却是陆游的理想最接近现实的时期,也是渴望戎马倥偬的陆游真正作为一名战士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有了质的的突破,从之前的“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到了“诗家三昧忽在前”“功夫在诗外”的新境界。“万里客经三峡路,千篇诗贵十年功”,他在蜀中的九年共做诗二千四百多首,内容广博深邃,格调壮阔高亢,陆游诗歌创作的精华。陆游为了纪念这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将他的诗稿命名为《剑南诗稿》,散文集取为<<渭南文集>>。
放翁堂的右侧是陆游祠的后院风月轩。陆游六十四再度罢官回乡,有诗题记说: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难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这里以陆游的故居为名,主要是为了展示陆游的日常生活,陈列了宋代的瓷器,林盘,碗,碟等文物。陆游终年85岁,与同代诗人相比,可谓是高寿,这与陆游的开放豁达的胸襟有关,也与陆游的生活情趣有关。陆游不善饮,却好酒。写酒的诗歌数不胜数。<<醉歌>>作于绍熙元年(1190)的夏天,此时陆游已经闲居故乡山阴。陆游好酒,大多是为了借酒表达不得报国的愤懑,但同时也展示了他誓死不屈的坚韧精神和豪放不羁的大气。陆游出生茶乡,当过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对茶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难从陆羽毁茶论,宁从陶潜止酒诗,”可见,与酒相比,陆游对茶的喜爱更甚一筹。他写了300多首与茶相关的诗词,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在川期间曾两次任蜀州通判。当时的蜀州(今崇州),景色优美不仅有东湖西竹又有三千关柳,四千琵琶。“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蜀州的美景深深打动了陆游,他写了100多首吟咏蜀州;而蜀州的美食也令深谙美食之道的陆游流连忘返。<<薏苡>>形象的描绘了唐安(蜀州)薏米的美妙绝伦。陆游晚年闲居家乡,钻研养生之道,颇有心得,写下<<养生六法>>。从饮食,洗足,锻炼如种花草,扫地,与孩童嬉戏等生活的小事中找寻强身健体的秘密。
(注:陆游祠里除已交的那些诗外,其他的陈列品是宋代的一些文物如玉石,铜镜,文房四宝,宋三彩,林盘,碗碟等,导游小姐可适当了解一些宋代文化。解说词中有疑问或不详细的地方,可向贵馆的老师求证或打电话来商议。)
『伍』 关于陶潜农庄的导游词
天籁和鸣,青天下有鸽哨掠过,黑夜正欲隐去,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心灵,远处的幽谷中升起一片清柔的雾霭,桃源清溪笼罩在一层柔和的乳白的薄纱中了。
晨雾把一切渲染得朦胧而迷幻,恍惚中我好像驾着一叶扁舟,划向桃源深处。
望着河两岸稀稀疏疏的稻田,稻田尽头三三两两的村落,两三个勤劳的农人互道一声一天初相见时的问候,有一搭没一搭的唠两句家常。揽舟上岸,索性捡起一把闲置着的锄头,嗅着泥土的芳香,和农人们一起开荒 ,种田,拔除的颗颗杂草,刨开的一锹锹泥土,彷佛把纯朴的思想满满的写在宅前屋后的桃树、李树、榆树、柳树的每一片叶子上。
不觉夕阳徐徐西下,一天的劳作下来,汗水一次又一次的湿透了,体力上感受到了一种未尝经验过的疲劳,心却感觉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轻松。
『陆』 拙政园有没有的导游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
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
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
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
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
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
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
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
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
濠濮间趣。”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
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
、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
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
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一东部景区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
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二中部景区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
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
,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
三西部景区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
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
『柒』 陶渊明故居导游词50字
黑色的乌云盘旋在夜空,天幕阴暗的仿佛压向地面,从苍穹上飘落的雨丝,在凛冽呼啸的风声中,卷过苍茫的大地。
荒野之地,前不见村后不见地,四下莽莽,只有一条古道从远方延伸而来,又孤单地向远处延伸而去
『捌』 介绍陶公祠的导游词五十字以内
陶公祠:又名靖节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距县城26公里的东流专镇的鳖属石山上,它是为纪念东晋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 晋时东流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住东流种菊,并作《劝农》、《九月闲居》等诗篇,故东流又雅称“菊邑”,流经东流的长江谓“菊江”。后人们慕陶公高风亮节,建祠祀之。陶公祠玲珑秀丽,四周松菊掩映,柳枝婆娑。
陶渊明,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127;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而去,回到故里,隐居田园,读书种菊。东晋时今东流地域属彭泽县,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的传说。并传下“菊圃”。陈/子《花镜》中说:“昔陶渊明种菊于东流县治,后因而县亦名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