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龙岩永定土楼具体问题

首先做火车我个人认为是失误的。其次,土楼没有广告介绍的那么多景点,比如你说的裕昌楼,承启楼,其实基本是一样的,都是看土楼。
你既然做火车,下了火车,火车站外会有直达土楼的专线班车。火车站过去,目前路好不好走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有30多公里。(土楼有分布不同乡镇,视具体情况)

Ⅱ 客家民居解说词

客家民居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1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田螺坑土楼群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漳州土楼数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土楼是华安仙都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土楼中的优秀代表作,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圆楼之王”、“国之瑰宝”之誉。 历史最悠久的是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它有“超级土楼”之称;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Ⅲ 客家民居导游词作文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到福建,那有另人震惊的居民建筑——-客家土楼。 土楼是以土作墙的建筑房屋,呈圆形方形……各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他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堪称居民之最,再土楼中最普通的是圆楼,直径大约有50余米,高3.4米,共有百余住房,可以住三四十人。大型的直径约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五百住房。从土楼这中居住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剧的民俗风情。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方式。在当时,年年有内战的情势,能预防战争。用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再一幢土楼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了。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样,面积约有十平方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无秘密可言。 内部分上中下三堂,再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口,再最前边,中堂位于中心,是家人团聚,招待客人的地方,上堂再最里面,是放祖先牌位的地方。 这的确为建筑中的奇葩。

Ⅳ 土围楼到底为什么而建

这种现象表明,过去在某些地方一个村落中要出现一群商人是相对容易的事,而一个村落中或一个宗族中想出现一群都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当官者,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个村落中如果有许多华宅,那一定是商人所为,而非当官者所为。
自土围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土围楼的名声鹊起,土围楼旅游业也随即兴旺起来。但有许多人去游览后,也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等感到狐疑。焦点的问题在于:人们到了景观地,看到了高大的土围楼建筑本身,但土围楼的宣传品与导游所介绍的土围楼建筑有“聚族而居”功能的社会生活现象则看不见,看到的是偌大的一座土围楼,要么改建为“民宿”,希望游客来此“聚族而居”;要么一座土围楼里只孤零零地住了几户人或几位老人,年轻人都到土围楼外面建小四合院或一字形土楼去居住,而不愿住在隐私性差的土围楼中。
这种现象并非因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而是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包装”导致的。例如国家文物局“福建土楼”申报书中这样写道:这些土围楼“在单体平面布局上,以人为本,适应聚族而居、安全防卫等各方面的需要。”“在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大型封闭式建筑,能够满足聚族而居的需要。内部布局方面,中轴线鲜明,如五凤楼(府第式)的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楼(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等等。以为如此包装可以使土围楼更具魅力,殊不知,这反而弄巧成拙,不利于人们认识土围楼,也不利于对它的保护。
福建的土围楼分布实际有两个地方,其一是沿海地带,如漳浦、龙海、厦门、南安、惠安等地。其二是福建中部西南部玳瑁山脉、博平岭南段向沿海过渡的溪谷地带。这个地带的土围楼分布的特点是:一个村落中数座土围楼鳞次栉比地散布于溪谷中,从而在这个地带有许多土围楼群。这种现象可以说都是由商人挣了钱后就想建造大房子的心态造成的,这些建筑中有各种生活、防御设施,但建造这种土围楼的初衷,决不是为了“聚族而居”,因为溪谷地带没有大块平地可以建筑占地很大的平房大厝宅第,所以就建起土围楼来,以显现其有钱。
我们还可以用些例子来进一步认识。土围楼中,有名的五凤式(府第式)土围楼福裕楼为日升烟刀厂商人林上坚(林在亭)花费10万-20万两白银于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建造的,花五年时间于1887年建成;一说是其三个儿子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人合资建造的。该楼有168间房间,21个厅堂。三个儿子平分,每人有55个房间,7个厅堂。林仁山有五个儿子,如分配下去每人至少有10个房间、一个厅堂,也足够使用了。然而,据振成楼柱子上的题记看,1909年林仁山就想自己外出建振成楼,但后来是在其子林鸿超(林逊之)手中花8万银元于1912-1918年建成圆形的土围楼振成楼,其有228间房,但实际只住鸿超一家人。因此,我们看不到他们是为了聚族而居的目的来建造这两座土围楼,看到的是有钱的商人造大楼自己居住而炫富的情结。
另外,在这些土围楼群分布的地区中,我们看到的楼中的主厅堂都只是该楼的客厅,而非“祖堂”。因为,所谓的“祖堂”是家中供奉祖先的地方,通常会摆上祖先牌位等。然而在土围楼群分布的溪谷地带,无论是闽南人还是客家人,他们都没有在自己的土围楼厅堂中摆放祖先神主牌位的习惯,都是将祖先供奉在土围楼外的四合院式的祠堂中。如洪坑村为林姓的村落,他们有林氏祠堂,祖先的名讳都写在祠堂中的一块大牌位上;而福裕楼、振成楼中的主厅堂中都没有放其祖先的牌位,是与其他地方的四合院建筑一样专门用来接待客人,所以其一般都很开放与明亮;俗称“歪楼”的裕昌楼天井中合院的厅堂作为神厅使用,内供奉有观音等,祖先则供奉于刘姓的祠堂中。
□石奕龙,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京报插图/赵斌开坛征稿如果你是喜欢行走的人,如果你是喜欢在路上思考的人,如果你是关心中国旅游业现在和未来的人,请拿起笔,将你在旅途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以及疑惑告诉“开坛”,期望我们一起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Ⅳ 暑假一件难忘的事480字

今年暑假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去厦门参观土楼的所见所闻。
顶着炎炎的夏日,我们全家来到了厦门,第一天我们就跟着导游去参观了福建南靖的土楼。土楼四面环山,显得很神秘。在上山的路上,只见山路凹凸不平,群山连绵起伏,山顶都矗立在云里,云朵围绕着山顶,像山顶上缠绕着白色的丝绸纱巾,景色十分漂亮。
我们先去看被称为“四菜一汤”的土楼群,从观景台往下俯瞰,土楼群犹如天女撒下的梅花,有半月形的,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还有双圆形的,令人目不暇接。
土楼都是用土和石灰混在一起砌起来的,一楼和二楼都没有窗户,窗从第三层才开始有,我觉得挺奇怪,后经导游讲解才知,原来当时的人们这么做是防止山里的野兽从一、二层的窗户爬进来伤到人。这真让我长见识。
我们接着去看了“土楼之母”——裕昌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东倒西歪了702年也不倒。其他的土楼在建筑方面无法和它相比。在土楼里,我还见到了在孵蛋的母鸡,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这景象可是平时见不到的,感到很好奇。
通过参观土楼群,让我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增长了文化知识,同时也丰富了阅历,扩展了视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