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纪念馆导游词
Ⅰ 四.八”烈士纪念馆导游词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建筑布局
陵园占地3.6万平方米,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1]
历史事件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
“四·八”烈士陵园藏品
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Ⅱ 八一纪念馆观后感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
但是毕竟不能人人在少年时代就踏遍祖国大地。
我们先来参加这“红色之旅”的读书活动,通过书本先来跨越祖国广袤的空间。
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通过这次时空大转移的活动,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我们思考之后弄懂了:许多伟大的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他们有什么意义。
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
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
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红色之旅”主要历经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他们分别是::沪浙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太行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走进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吧。韶山冲是毛泽东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从小热爱劳动,关心别人,懂得关心天下,是他成为中国革命伟大领袖的品质基础。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吧。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走进福建上杭古田纪念馆吧。古田会议使党和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在党的建军史上树起了光辉的里程碑。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过了28年的顽强奋斗之后,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第一声礼炮,使天安门迎来了新生,使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生。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红色之旅到这里全部结束了。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未来的红色旅程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
我们就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
Ⅲ 谁有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导游讲解词,只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欢迎来到八路军纪念馆。红色武乡 八路军的摇篮 子弟兵的故乡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于1989年版9月3日落权成,它是全国第一座系统反映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以及朱德、彭德怀、左权、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八年抗战的伟大革命实践和太行山根据地人民斗争事迹的综合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4349平方米,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结构精巧,雕饰富有民族特色。馆舍由照壁、六角井亭和四周的配房组成。馆内由序幕厅、四个展厅、题词厅、电影厅、宾客休息厅等五个部分组成。当进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大门时,首先跃人眼帘的是路两侧成荫的松柏,争艳的鲜花,如茵的草坪。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个金字匾额悬放在建筑物的中央。穿越馆前草坪,拾阶而上,便步入宽阔的序厅。回荡在大厅中的八路军战歌《在太行山上》,激昂嘹亮的旋律,把我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大厅周围无救三角形图案,犹如太行千山万壑,到处在燃烧着抗日烽火。
Ⅳ 谁有扬州八怪纪念馆的导游词
扬州八怪纪念馆
主要游览路线:
南柯古槐、西方寺 —— 陈列大厅 —— 金农寄居室 —— 金农茶室 —— 东园景区
【南柯古槐、西方寺】
扬州为自古繁华之地,多少王侯将相、巨豪商贾、能工巧匠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而它令人神往的无限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它,欧阳修用“琼花芍药世无伦”赞美它,徐凝给予了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画卷在描绘它、称颂它。可是细细品来,也许与扬州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得算是这样一个文人集团——扬州八怪。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扬州八怪纪念馆”近距离的感受、认识这些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们吧!
扬州八怪纪念馆座落在历史悠久的古巷,驼岭巷内,我们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往前走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身边这棵千年的老槐树,它可是与著名的成语“南柯一梦”紧密相关哦!传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就住在扬州,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有一次淳于棼过生日,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了。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兢兢业业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皇帝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可怜淳于棼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除职务,下令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一切只是一场梦,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而挖开大槐树下的树洞,“大槐安国”原来只是个蚂蚁窝,唐朝文人李公佐将此故事写成《南柯太守传》,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又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南柯记》并入《临川四梦》,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蚂蚁缘槐跨大国”用的也是这个典故。故事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眼前的这株了,您看,这株古槐繁枝茂叶、槐香四溢,历尽千年依然挺拔茂盛,面对这株唐代名木,我们就能感触到扬州历史的悠长和文化的蕴涵,朋友们赶紧合影留念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纪念馆门前,扬州八怪纪念馆建于1993年11月22日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它是国内唯一以展示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与创新精神的专业性纪念馆,那么馆址为什么选在小巷当中呢?这是因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曾寄居于西方寺,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就是利用西方寺古建筑改造建成的。西方寺是不是西方人建造的呢?当然不是,西方寺始建于唐代,唐代的扬州富甲天下,而这座寺就在横贯市区中心部位的大街附近,是扬州繁华富裕的集中体现,堪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人间仙境,再加上在此又发掘出了三尊佛像,于是便有了“西方寺”的称号。下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进纪念馆参观吧。
【陈列大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方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外观气宇轩昂,内部构架是珍贵的楠木,在扬州极为罕见,而今它就是我们八怪纪念馆的主要组成部分“陈列大厅”。
我们先来看看大厅前的这一对铁镬,我们在瘦西湖的“徐园”中就已经见过它们的兄弟姐妹了。扬州共出土九个铁镬,关于铁镬的用途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扬州因地处长江、运河交接处,河网纵横、水患不断,萧梁时铸此镬置水边以作镇水防患用;也有人说隋炀帝残暴铸铁镬是作刑具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军将广兵多且战事颇繁,铸铁镬是为行军煮军粮用的。无论它们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它们都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代表,就像大厅前的这幅金农的楹联所说的中华文化是“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余年”指的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八十一家”则是指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文化精英们,此联写的纵横古今、大气磅礴,还很好的表现出了金农“漆书”的特点,他写字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因此得名。而抱柱上另一幅郑板桥的对联正总结了金农漆书和扬州八怪这个文人集团最大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世人皆爱春夏挺拔茂盛的树木,而郑板桥独爱秋天之树,因为它删繁就简,与众不同;世人皆爱灿烂盛开之花,而郑板桥独爱二月新花,因为是它们最先打破寒冬的束缚,是春天的使者。这幅对联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表现出了“重视创新,追求创新”的审美意境,而“创新”也正是扬州八怪最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理念,是对八怪思想最佳的总结。其实,时至今日,“创新”不也同样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境界吗?
走进大厅,我们眼前这些或站或坐的雕像,就是清朝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群师法自然、勇于创新的文人——扬州八怪。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雕像明明有15尊怎么会是八怪呢?其实,扬州八怪的“八”在这儿不能当数词来解释,“八”与“怪”合在一起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形容词,在扬州方言中“八怪”带有贬意的色彩,是“丑八怪”的意思。在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他们就拿“八怪”这个词来鄙视这群在扬州的民间画家,称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故名“扬州八怪”。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扬州八怪”的价值终于得到了承认,而今“扬州八怪”中的“八怪”是对这一群卓尔不群文人的高度赞扬,由贬义变成褒义了。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其实,八怪并不是实指八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关于扬州八怪成员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共有13种之多,而今我们选择了金农、郑板桥、李鱓、高凤翰、华喦、黄慎,李方膺、罗聘、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陈撰、杨法、李葂、闵贞这十五位作为这一群文人的代表。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扬州八怪”的几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艺术成就佼佼者。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兴化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的职业画家。雍正十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接着中了进士,后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无一积案,无一冤民,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人们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郑板桥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要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而“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是安徽休宁人,他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笔致疏落,超然出尘,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令人争重。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翔异曲同工,高翔善画疏枝,汪士慎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的趣味。汪士慎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了一方印“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都失明了,但仍挥写自如。金农称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的后人,半生踏歌扬州,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一目著寒梅”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他的才学令人敬佩,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扬州八怪”中也有一位画家被称做“五分人材,五分鬼材”。这倒不是他的画风像李贺的诗风那样冷峭,而是因为他善画鬼,并且自称能白日见鬼的原故。他就是罗聘,“八怪”中班辈最小的一个。罗聘,字遯夫,号两峰,雍正十一年生于扬州,罗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眼睛生得碧蓝,晶莹可爱,家里就替他起了小名叫“阿喜”。他曾住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其堂为“香叶草堂”,至今保存完好,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私人住宅。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他和金农、高翔一样,一生未做官,游玩也是他的爱好。罗聘的长项是人物、佛像、山水和梅竹。尤以画鬼著名,《鬼趣图卷》是他的旷世名作,《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满纸烟雾中隐隐有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胖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冢旁,两个白骨骷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实际上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讥讽。他的画继承师法,但是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允绍和允缵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清代文学家袁枚和姚鼐均为之题诗称赞。
“扬州八怪”个个都身怀绝艺,而且特点鲜明,李鱓生平狂放不羁,画题广泛,特别擅长用水,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黄慎号瘿瓢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虽出生贫寒却从不向生活低头,精进不懈,最终成名成家。“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李方膺的《风竹图》代表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高翔精于书画、篆刻,画梅花“全以意胜”,晚年时右手残疾,以左手代书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佳作。关于“扬州八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就陈列在我们身边的橱窗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赏。
【金农寄居室】
走出陈列厅,我们面前有一株参天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已有780多岁了,是扬州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十大名木之一。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所谓公孙树,就是指前人植树至孙辈方能获益,银杏树生长缓慢,眼前如此粗壮的这棵树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考验啊。银杏叶呈扇形、雌雄异株,所结果实叫做白果,可以入药。银杏树一年四季树貌变化很大,尤以深秋时,树叶金色辉煌随风飘落煞是壮美可观,故称为“公孙洒金”。在银杏树的对面就是扬州市的市花琼花了,传说隋炀帝下扬州就是为了看琼花,“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的美名传遍了天涯!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七十岁时开始寄居生活的地方,这也是西方寺方丈所居之处。金农,康熙二十六年生于“以湖山胜”的浙江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金农英才早发,年少即负诗名,深为浙中诸前辈欣赏,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可能是因为父死而家境骤贫,金农进取的愿望没有能实现。金农30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是恶性疟疾,“寒热互战,肤悴而削”。当时生活又十分窘困,“一月闭门恒自饥”,且不说治疗,吃饭也成了问题。在贫病交迫中,他发出了“中岁以往万事输”、“早衰吾欲称老夫”的感慨。病中,金农“寒宵怀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国辅‘寂寞抱冬心’之语以自号”,号“冬心先生”,显示出了金农心境的凄凉。35岁那年,金农第一次来到扬州,金农这次在扬州,对扬州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盛,图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来扬州他就爱上了扬州,为今后的常来扬州和定居扬州立下了根基。后来在京师求取功名的时候,金农下榻于前门外樱桃斜街一处客店,各省应举的人来的不齐,先到的人只有客店里等,靠清廷发给的一点伙食费勉强维持着。拖了好一阵才开考,待到揭晓,金农和他的友人厉鹗都落榜了,金农不胜唏嘘,是别人搞的闹剧呢,还是自己做的一场梦?自己是50岁的人了,跑来赶这种虚热闹,不是自讨没趣?他梦醒了,“世无伯乐”,“功名”不是为他们这种人准备的,他也决不再图什么“功名”。他要真正遂他的林壑之志,决定“以布衣雄世”,从此“掉头独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乾隆十五年,64岁的金农开始定居扬州,起先住在谢司空寺之别院,所谓谢司空寺,就是今天的扬州天宁寺,70岁的时候迁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比起“八怪”中其他的人来,金农的画路较宽,不蹈袭他人,独辟蹊径、自出心裁,这和他的学问、才情、胸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一生未做官,但在所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极富盛名,因此就有了“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称。
晚年的金农就生活在这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的小院之中。当时西方寺己萧条衰败,一片凄凉,金农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此时的金农已年老体衰,评价自己:“妄念都绝”,称自己是“如来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饭僧”,一面卖画为生,一面念经、写经、画佛自娱。走进金农的念佛堂,我们从这座佛龛中的五字联:“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可以想见当年金农的处境与心态,中间的佛像是金农画的,这幅佛像画的很精采,衣服褶折结构所用的线条是富有“金石味”的书法用笔,如“金错刀”,似“锥划沙”,凝重浑厚中亦见灵动,脸部用“墨拓”法带线勾勒,十分传神。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余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条条写有禅语的垂联飘带,其内容记述佛从何处来、佛对人们的作用、历史上四十个大画家分别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还有自已对佛学的认识及作画时的情景记述,可以称得上金农画佛中的扛鼎之作。念佛堂四周是金农与罗聘当年在此所绘作品的图片,每幅均配有赏析短文,我们来看这幅《香林洒扫图》,此图从背影中生动地刻划了小沙弥香林扫搭的形象,佛门清静,洒扫是常事,题跋为“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这充满哲理的文字正是金农“佛即我心”的佛学思想的体现。
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个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笆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的,虽小却很有意境。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客厅正中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体现了两人志趣相合、互为知己的挚情,实际上这副对联不也正是金农自身的写照吗?我们看中间的这幅自画像形神兼备。大家注意看画像的脚下,脚穿红鞋的确令人费解,堂堂的男子,还是“如来最小弟子”,怎么可以如此打扮呢?我觉得这也许表现的就是金农“踏破红尘”的愿望吧,您说呢?
左右两壁挂着四张书画,分别是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画室中陈列着书橱、多宝橱、画桌,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末完工的梅枝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一般。走出金农寄居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清代,有一位诗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盐商在扬州平山堂大宴宾,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宾席上。席间有人提议每人做一首有关 “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名士先生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这位先生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是啊,在夕阳的返照之下,柳絮自然就被染红了啊。众人听了,一致对这位先生的博学表示叹服,而事实上,这首诗是这位先生自己即兴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给这位先生作酬谢。这则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文中交待得很清楚,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金农茶室】
寄居室西南是金农茶室,在这里我们将从金农和号称“茶圣”的汪士慎的书画作品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茶的文化。前面向大家介绍过汪士慎晚年双目失明,失明的原因有的学者就认为与他嗜茶过度有直接关系,看来物极必反,茶虽好,饮之也不能过度啊!
这幅《玉川子煎茶图》是金农仿宋人摹本而绘,画中煎茶之情形,再现了最初茶的制作方法。这幅《玉川子嗜茶》书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七个境界的描述:“一碗喉咙润;两碗破孤闷;三腕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以后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欢引用此诗,因为茶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了。
大家请向茶室西面看,一排青竹依墙而生,疏密有致,洁白的墙面右上方以“漆书”错落变化地写着金农的“画竹题句”:“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之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以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款字下立石笋两块,景致独特。一方小院,一面白墙,因有青竹、奇石、漆书,似乎将“八怪”领袖金农的意念与自然构成一幅浑然相融的画面,从而成为了“翠影补壁”一景。大家可以在此合影留下这美好的意境。
金农晚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年,这期间24岁的罗聘拜他为师,作“诗弟子”并学画。其实,年轻的罗聘绘画的技法并不在金农之下,那他为什么拜金农为师呢?传说,金农到了西方寺安顿下来后,为了生活曾在附近的县学旁租下一间店面房,雇几个下人经营灯笼生意,金农便画或写些作品贴在灯笼上。一天,下人告诉金农:“这几天生意特别好,灯笼一大早挂出去就被一位年轻人全部买走了。”金农想:“我又没题上自己的款,盖上自己的印,是谁这样做呀?”隔日,金农事先坐在店里,欲看个究竟。果然如下人所述,一位英姿勃发、秀气过人的小伙子出现了,就在他买下灯笼快要出门时,金农说道:“后生请留步一叙”,年青人转头发现是金农,立即从随身包裹中取出数十张临习之作递给金农,金农见罢很受感动,原来画的都是已卖出的灯笼上的书画作品。年轻人诚恳地说:“我敬重先生,意欲拜您为师。”金农大喜,当即认徒。这是一段佳话,因为金农晚年寄居西方寺,其情其景都是很孤寂的,这期间收下罗聘为弟子,却增添了诸多的生活乐趣与创作活力。这也使“八怪”中有了一对师徒,罗聘是八怪中的殿军人物,他的加盟使扬州八怪在扬州的活动时间又延续了好多年。七十七岁的金农客死于寄居室后,隔年就是由他的弟子罗聘扶柩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中的。
【东园景区】
在扬州国画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李亚如先生的书画陈列厅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鹤池”,也称“鹤池窥冰”。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的爱好,他的诗句“我今常饥鹤缺粮”就记载了其当时生活的贫困及与鹤同甘共苦的境况。金农养鹤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携鹤踏雪,并题诗于壁:“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转过“鹤池”,就来到“竹泉亭”。这是一座建在西方寺水井上的四角亭。金农在西方寺寄居七年即用此井中之水,水井四周有叠石假山、清竹、卵石小径,构成了“竹泉幽境”。金农一生爱竹,晚年更是以画竹为乐事。井水亦称泉水,故名“竹泉”,当年金农常用的一方闲章就叫“竹泉”,现在我们建亭于古井之上,以追寻金农高古雅逸的情怀。
沿着竹泉小径往南是一座“五代经幢”,此经幢刻于五代保大四年,其内容为佛学中的“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真言”。经幢呈六角型,背面无字可以想见是靠墙而立的,现存上半截。所见百余字,楷中寓行、字型工稳、点划分明、气韵生动,对研究佛学和五代书法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条长廊叫做“碑廊集粹”,从传世的八怪书画作品中精选了六十一幅,经镌刻、墨拓展示在长廊的两侧,这些碑刻拓片不仅能映现八怪们的创新理念,又能代表各自的艺术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选刻较多,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歌吹古扬州”等等诗句。碑廊东北面有一处园林小品,我们称之“莲池映月”,透过这类似瘦西湖徐园中的葵窗,竹荫下这块太湖石多像金农在拜佛啊,顺着悦耳的泉滴声我们看到一弯呈月牙形的池水,这里睡莲点点、小鱼在水中穿行,抬眼望,一块汉白玉上刻着行书“莲池映月”,让人感到非常的恬静和雅逸。
扬州八怪纪念馆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刚才我只是给大家做了一些概况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再好好的欣赏一下吧!
Ⅳ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导游词,急急急
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位于兰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号(原南腔北调滩街45号),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四合院建筑。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于1937年8月25日成立,到1943年11月撤销,总共六年零三个月。办事处刚成立时谢觉哉乘欧亚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兰州,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贺耀祖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也是谢觉哉的同乡旧友,为谢觉哉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从1937年8月到1938年秋天的一年时间里,谢觉哉在这里用佳金、无奇、焕南、敦夫等笔名写了六十多篇宣传抗日的文章。兰州离中苏军境较近,加上当时新疆的盛世才表现出倾向革命的样子,许多同志从延安取道新疆去苏联,往返都要经过这里。1939年夏到1940年春,周恩来去苏联治病时途经兰州,和邓颖超、孙维世都住在这里。在这里先后住过的还有王稼祥、刘英、任弼时、李先念、程世才、蔡畅、邓发、萧三、陈郁、李天佑、杨至成、谭守述等。1937年12月,贺子珍离开延安去苏联时也曾住在这里。这里还接待过胡志明、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办事处还营救流落和关押在张掖等地的西路军战士,找到了1000多名散落在张掖,被迫做苦力的西路军战士。西路军连长蔡光波用米汤写成密信,要求办事处设法营救关押在张掖监狱的8名西路军干部,谢觉哉电请朱德、彭德怀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正、副司令的名义请示蒋介石下令放人,将8名西路军干部营救出来。1937年底,马步芳将被俘的1500名西路军战士编成"新兵团",准备交给驻河南的卫立煌,谢觉哉和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林伯渠联手将他们解救出来送到延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还承担了援助物资转送的任务,1937年冬到1938年夏,滕代远及盛世才的副官从新疆运来的12车高射机枪子弹和西药、高自力带来的10车皮衣和军火,都由这里送到边区。
办事处成立后,宣传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进行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一大批进步团体,影响较大的有?quot;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妇女慰劳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伊斯兰学会"、"联合剧团"、"回民教育促进会",创办了《妇女旬刊》是贺耀祖夫人倪斐君发起组织的"妇女慰劳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创办的,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全民抗战的思想。
Ⅵ 急!!!求关于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英文讲解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这是最符合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开讲词了
对八一起义的具体过程可以简单一句话带过,但是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和所蕴含着的对美好中国的梦想和希望才是其灵魂所在,从这个方向去讲解,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达到理想的效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刘伯承纪念馆导游词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地处开县县城盛山公园内,于1992年12月4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通过两次改扩建,纪念馆现占地60亩,由主展馆和东西部景区组成。主展览馆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为陈列布展厅,共有展厅6间,以回廊相连,外院有书画厅。馆内的陈列布展按历史轨迹,分为“壮志英华,从戎救国”、“土地革命,屡建奇功”、“烽火抗战,尽显神威”、“解放战争,功勋卓著”、“开国元勋,再铸伟业”、“一代名师,风范千秋”等六部分,展线长达520米,陈列着珍贵图片630张,实物和文献资料358件,通过声光电科技手法,生动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西部景区修建了借远桥、兵法小品园、刘帅功勋柱石雕广场、流水松风馆等景观。2010年开始建设东部景区,主要建有影视教育厅、大型军事器戒展场、元帅池等景观,改建了游客接待中心。
景区管理单位——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管理处成立于1992年,原属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现为县委直属全额拨款六级职员单位,隶属县委宣传部管理,业务上接受县旅游局、县文广新局指导。管理处领导职数设一正两副,主任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下设办公室、宣教科、文物科、安保科、财务科、故居管理所。
纪念馆和故居常年设刘伯承同志生平业绩成列展览和故居游览祭拜活动。利用春节、“三八”、“清明”、“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和刘伯承诞辰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针对不同观众对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近三年来,共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余万人次、市级以上领导200余人次、部队官兵1万余人次
Ⅷ 郭沫若纪念馆导游词怎么写
郭沫若纪念馆导游词:
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回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答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郎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