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导游
㈠ 什么是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就是指人们以观赏、理解、领悟、参与风土人情为目的旅游或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在民俗旅游中,对游客来说,这个旅游地越是有异域风情,它就越有魅力,要想魅力永存就必需让游客记住它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旅游的精髓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产实践和创造生活中凝结的智慧结晶,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对推介当地的旅游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显然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被动地、快速宏观地了解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是不太可能,但要是从微观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其主动地要求了解就会好的多。因这样而成功的旅游城市举不胜举,例如:景德镇(瓷器)、无锡(紫砂)、潍坊(风筝)……
能够推介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能够使游客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念念不忘的民俗导游才是成功的。
㈡ 乔家大院民俗专题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末华北民居建筑的典型、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近年来,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利用民宅搞民俗陈列,这实在是一明智之举。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和馆藏珍品吸引了无数游人,到目前,已接待中外游客650万余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胡绳、民俗学家郭子开等都来参观过,正如大家所说:“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闯荡世界,在内蒙古包头城中苦心经营小商铺,积蓄资财,终于在包头城中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复盛公”,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乔氏家族的第二代乔致庸,除了继续经营商号以外,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不仅在包头市的商界占了垄断地位,而且把商行、银号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置买了大量房产、土地。乔家发家后,就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乔氏总结他们的发家经验,认为是恪守中庸之道的结果,将这幢宅院取名为“在中堂”,与乔致庸的名字相一致。“在中堂”兴旺时期,有乔氏三代60余口,佣仆250多人,还有私塾教师、账房职员等。乔氏一家的吃穿用度,极尽豪华奢侈。1938年,日军进入祁县,乔氏一家为躲避战火,举家离去,到京、津一带避难。从此,人去宅空,留下了这座大院。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吉“喜”字。当年张艺谋先生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寻觅外景地时,跑遍大江南北,当他来到乔家大院,登上房顶之后立刻被美妙的场景所吸引,当即拍板选中了这方宝地。张艺谋实在有眼力。接下来,我们进院参观。乔家大院的第一大景观就是眼这座绚丽多姿的门楼,大门的周围挂满了大红灯笼,象征着这里红红火火;再看这黑漆大门扇上,是一幅铜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才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再请看上面的石雕门额,“古风”二字笔力雄健,淳朴浑厚,与对联相映成辉。再往上就是高大的顶楼了,上面悬挂着山西巡府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牌匾“福种琅缳”,这是乔家大院内保存最有价值的四块牌匾之一。往里走与大门相对的是一个砖雕影壁,壁上面是一幅“百寿图”,由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构成,所谓“一寿变百寿”,反映了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两侧是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二者珠联璧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一进门,一条长长的石砌通道将大院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这三座大院都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就是说,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问,外院,指第一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并且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厅相连。南面的三座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这六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小院总计有十九进,房屋共有313间。整座大院设计精巧,外观巍峨高耸,森严壁垒,内视井然有序,富丽堂皇。更重要的是,反映民俗风情的各种展品陈列在院内的各个房间,更增加了大院的吸引力。女士们、先生们,请先来第一院参观。设在院内的是“乔在中堂史料馆。”请随我顺左手依次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乔家发迹史,主要从乔家世系、经商发迹和建筑掠影等几方面作了探索和展示。右侧的这几个展室详细介绍了乔家的用人制度、经商之道、商业网络和票章号规。再来看大门上的石雕,四个狮子蹲在大门口,威风凛凛。从一院出来,我们去参观二院。二院的特色是丰富的绘制工艺和雕刻艺术。正门木雕是八骏马和福禄寿三星图,二进门木雕是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些雕刻在大院内几乎随处可见,并且与传统民俗密切相关,经常是一个画面为一民俗故事,比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麒麟送子等。说起麒麟送子,这里面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呢!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母亲怀孕时晚上梦见一麒麟嘴衔着大书箱子,背上驮着个孩子上屋里来了,等孔子的母亲醒来时,孔子就降生了,后来孔子成了圣人。从那时起就传下孔子是麒麟送来的,所以一直到现在,结婚时都要在门上或新房里贴“麒麟送子”的字画,巴望着新媳妇能生个有出息的孩子,好光宗耀祖。朋友们,在这个大院里展出的是“乔家珍品”,请随我进各个展室参观。第一个展室主要陈列有民末清初山西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的八幅木雕挂屏。第二个展室主要陈列各种瓷器,还有稀世珍宝“犀牛望月镜”,它是用纯铁梨木精雕而成,其木系从东南亚进口,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特别要提出的是,其镜面平展历经200年不变形!第三展室陈列的不仅有各种硬木家具,还有乔家珍品“万人球”。这里是当年会客和洽谈生意的地方。第四个展室陈列的是乔家第五代乔映辉(是当年哈佛大学高材生)的全家合影和当年使用的家具,这个德国进口的铁火炉,烟囱可插入墙壁,而使全屋暖和,实际是一原始暖气。第五个展室是乔家的日常用品和部分工艺品,如各种镜子、悬挂的图案画等,从中显示出晋中一带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朋友们,接下来要参观第三院。
第三院又称作书房院,设在其内的是“民俗陈列”和反映“商俗”的展品。第一个展室陈列着傅山、赵铁山、何绍其和杨二酉等著名书法家的艺术佳品,请朋友们仔细欣赏。偏院的门上写着“商俗”二字,请随我进这个展室,这就是有名的“明清一条街”,街上有衙门、杂货店、茶店、珍宝行等店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祁县商城的面貌,非常形象和逼真!紧随其后的另外几个展室分别是“行商、度量衡、货币票证、坐商”。“行商”这个展室展出的是清末民初行商使用的部分“唤头”,朋友们可能想知道“唤头”是什么呢?通俗的讲就是现在的行业标志。在“坐商”展室里有各种不同的商业幌子,字号牌圆是坐商招引顾客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商俗特色,如当铺门口挂一牌子,上面写着“当”字,鞋铺门口挂一双鞋,酒店门口挂一酒瓶,非常醒目。女士们、先生们,从北面三个大院参观完后,大家便看到了乔氏词堂,它与大门遥相对应,是庙宇结构,装点得十分讲究。请看门额上的这块匾,上面写着“仁周义博”,这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也是乔家引以为自豪的第二块牌匾。第四院是花园,院内保存着一块特别有价值的牌匾,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挂在戴廷拭修建的“丹枫阁”门上。二人借“丹”象征明王朝,以秋霜的枫叶表示气节,从而抒发亡明之痛。下面去第五院参观。
第五院门楼马头上也是一幅麒麟送子图,南正房门楼上是菊花百子、回文七巧,又叫“七夕七巧图”,这也是民间神话故事画题。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在天河上给他们搭桥,故名鹊桥。朋友们,五院内的陈列内容丰富而有趣,主要反映的是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日满月,婚丧习俗、祝寿礼仪等内容。其中以婚事习俗系列更为详尽,从相亲、定亲、到出嫁、迎亲、拜堂、人洞房的全过程应有尽有。首先看第一展室,主题是生日,生日是一个人诞辰之日,过生日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在晋中一带12岁过生日叫“开锁儿”,意为开心,脱去愚顽,以示成人。这里有各种小花帽、小花鞋、衣服等。这个房间是洞房,炕的四周放着萝卜,还有马鞍等,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景象。接下来的这间是长辈居室,是略显脂粉气的女起居室,陈列高雅大方、整齐干净,反映了女主人洁身自好、静雅贤淑的追求。正中是花堂,两侧停放着花轿,正中是夫妻对拜的场面,顶上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接下来的这个房间又是一个长辈居室,陈设华贵大方,格调舒适和谐,内有各种家具摆设,表现了男主人的豪华气派。另一个展室的主题是“嫁女”,陈列着女子出嫁时的明杠、穿戴及陪嫁品。下面我们再看礼房。迎娶之日,礼节繁琐,主家专门设了礼房,请总管代表主人接收宾客的礼品,安排迎亲,主持拜堂、入洞房等仪式。院内还有两个展室,反映小孩满月的情况,以及老人过寿阶情景。最后,我们来到第六院内参观。请看门蹲石狮上的线刻,内容是“出将入相、神荼郁垒、得胜返朝”,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神,这些刻品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院内展出的内容主题是“农事习俗”和“民间工艺”。请随我进院内依次参观。本室展出的是最有特色的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四部分内容,作品精细,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这个展室上写着“服饰”二字,陈列着清末民初晋中一带民间四季服饰,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服饰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革新。请看这些袍、袄、衫、裤,特点是宽松舒适、美观大方,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时节序令,共有三个展室。第一个展室反映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踩高践、舞龙灯、挂红灯、供神社的场面,表达了百姓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虔诚心理。第二个展室用泥塑陈列手法,展出了从七月十五祭祖到春节前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七月十五又名盂兰节,这天家家祭扫坟墓,故又叫鬼节;八月十五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吃软米油糕的习俗。这里还有一反映腊月活动的顺口溜:腊月二十三,割上对联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二十七,关上门门洗了足;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年三十,饺儿捏下三筐箩。再请到第三个展室,这里主要是从“二月二龙抬头”到清明节信仰、饮食及服饰的内容。二月二龙抬头,剥龙皮,吃煎饼,反映了百姓求平安、盼幸福的美好愿望。大院展出的另一大系列是“农事习俗”,共有四个展室。第一室展现农民家庭粮仓场景,第二室用腊像人物再现年轻农民小家庭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三展室是一个年老农民的生活场景,第四展室介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一年四季的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四个展室“农事习俗”取材翔实,场景逼真,宛如一幅古朴的农事活动画卷。女士们、先生们,至此我们的参观就结束了,一共参观了50多个展室的民俗陈列内容,内容可归类为六大内容:乔家史料、乔家珍宝、经商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民间工艺和农事习俗。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㈢ 宁夏回族风俗导游词怎么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美丽的三峡风光。让我们一起踏着这古诗的风韵,一起亲近这大自然,去看看风光秀丽的三峡吧!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三峡风光,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这真是让人陶醉于其中呀!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三峡的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之时,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山水的秀美,渔歌的悲凉,猿鸟的哀啭,无不反映出祖国山河的壮美!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吧!
㈣ 导游为什么要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和游客的兴趣爱好
因为导游所存在的意义,就是带领游客们去游玩,欣赏这个地点。而每一个景点都内是有它存在的意容义,而导游呢,他是要让游客们去知道这个景点的意义。所以说他需要提前了解旅游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它的现状,或者是历史情况。导游带领的游客们则是来自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游客,每一个游客都有他自己的喜好,可能会有一些私人游客,那就更要了解每位游客的喜好,从而带他们去适合他们的景点。
㈤ 导游词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㈥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当地或你熟悉的民风民俗把这段导游词写下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美丽的三峡风光。
让我们一起踏着这古诗的风韵,一起亲近这大自然,去看看风光秀丽的三峡吧!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三峡风光,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这真是让人陶醉于其中呀!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三峡的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之时,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山水的秀美,渔歌的悲凉,猿鸟的哀啭,无不反映出祖国山河的壮美!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吧!
㈦ 导游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1、在仪容方面,导游服务礼仪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不仅是导游员个人文明的表现,也是导游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上岗时,导游员更应保持良好的仪容修饰。
(1)头发应保持清洁和整齐。注意经常梳洗,不存有头屑,长短适宜,不梳怪异发型。头发被吹乱后,应及时梳理,但不可当众梳头,以免失礼。
(2)牙齿应保持洁净。导游员要经常开口说话,洁白的牙齿给人以美感。故此,导游员应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带团前忌吃葱、蒜、韭菜等易留异味的食物,必要时可用口香糖或茶叶来减少口腔异味。
(3)为保持面容光泽,女士可施淡妆,但不要浓妆,不当众化妆或补妆。男士应修短鼻毛,不蓄须。
(4)注意手部清洁。指甲应及时修剪,不留长指甲,指甲内不藏污纳垢,不涂抹有色指甲油。
2、导游服务礼仪在服饰穿戴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在服饰穿戴方面,导游员除了遵循职业工作者的基本服饰礼仪规范要求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应按照旅行社或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统一着装。无明确规定者,则以选择朴素、整洁、大方且便于行动的服装为宜。带团时,导游员的服装穿着不可过于时尚、怪异或花俏,以免喧宾夺主,使游客产生不必要的反感。
(2)无论男女,导游员的衣裤都应平整、挺括。特别要注意衣领、衣袖的干净;袜子应常换洗,不得带有异味。
(3)男士不得穿无领汗衫、短裤和赤脚穿凉鞋参加外事接待活动。女士可赤脚穿凉鞋,但趾甲应修剪整齐。穿裙装时,注意袜口不可露在裙边之外。
(4)进入室内,男士应摘下帽子,脱掉手套;女士的帽子、手套则可作为礼服的一部分允许在室内穿戴。无论男女,在室内都不可戴墨镜,如有眼疾非戴不可,则应向他人说明原因。
(5)带团时,一般除了代表本人婚姻状况的指环外,导游员的饰物佩带不宜过多。
3、带团过程中,导游员在站、坐、走的基本仪态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合乎规范、优雅大方的工作仪态是导游员带团的基本礼仪要求。
(1)站姿。导游员的站姿应稳重、自然。站立时,身体直立,挺胸收腹,双肩后展,两臂自然下垂(除手持话筒外),两脚或同肩等宽,或呈"V"字型,身体重心可轮流置于左右两脚之上。手的位置有三种摆法:一为侧放式,即双手分别放置腿的两侧;二为前腹式,即双手相交于小腹前;三为后背式,即双手相握放置腰际处。无特殊情况,双手忌叉两腰,或插在衣裤袋中,或将双臂相绕置于胸前。
(2)坐姿。端稳是导游员坐姿的基本要求。即便是在行进的汽车上,导游员也应注意保持规范的坐姿,双手可搭放在座位的扶手上,或交叉于腹部前,或左右手分放于左右腿之上。双腿自然弯曲,两膝相距,男士以一拳为宜;女士双膝应并拢,切忌分腿而坐。此外,无论男女,坐姿均不可前倾后仰,东倒西歪,不高翘二郎腿,脚底示众,不随意抖动腿脚。
(3)步态。步态是导游员最主要是一种工作姿态,如前行引导,登山涉水,导游员无不靠行走来完成其导游工作。带团时,导游员的步态应从容、轻快,即上体挺直,抬头含颔,收腹挺胸,身体重心略向前倾;双肩放松,两臂前后自然摆动;步幅适中、均匀,步位平直。行进中,避免弓背、哈腰、斜肩,左右晃动,双手插袋,步伐滞重,更不得随意慌张奔跑。
4、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导游员应如何体现自身良好的礼仪素养?
语言是导游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导游员的服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导游员驾驭语言的能力越强,信息传递的障碍就越小,旅游者满意的程度也就越高。可见,导游语言的表达事关导游员自身价值的实现。
就一般而言,导游员语言的表达应力求做到:达意、流畅、得体、生动和灵活。这是导游讲解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1)达意。语言的达意是要求导游员所传递的信息不仅应准确,而且还要易被游客理解。达意的导游语言,一是发音正确、清楚;二是遣词造句准确、简洁;三是表达有序,条理清晰。切忌空洞无物、言过其实,更不该无中生有、胡编乱造。
(2)流畅。流畅即要求导游员的语言力求表达连贯,无特殊情况,一般言语中间不作较长时间的停顿,语速适中,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口语表达中过多的重复和停顿以及不良的习惯无疑都会影响游客的倾听效果。
(3)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言语运用要妥当,有分寸。得体的导游语言必须符合导游员的角色身份,以做到真正体现对游客的尊重为前提。在带团过程中,应多用敬语和服从语和委婉、征询的句式与游客交流。此外,还应避免游客的言谈忌讳。
(4)生动。生动是导游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导游员在讲解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应以生动、有趣且具感染力的语言活跃气氛,增添游客的游兴,以趣逗人。照本宣科、死板老套不可取,"黄色幽默"和低级趣味的笑话更应杜绝。
(5)灵活。灵活强调的是导游员的语言表达应做到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导游员在讲解时必须充分考虑游客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职业特点等异同,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决定内容的取舍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提高游客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5、导游员在日常的导游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有哪些?
(1)在带团时,导游员应于出发前10分钟到达集会地点;游客上车时,导游员应主动、恭敬地站立于车门口,欢迎每一位游客,并协助其上下车,待客人上齐后方可上车。
(2)游客落座后及时清点人数。清点人数时,有条件者可使用计数器清点,亦可用默数或标准点人数法清点,即右手自然垂直向下,以弯曲手指来记数。忌用社旗来回比划,也不能用手拍打客人的肩背部位,更不得用单手手指对游客头部或脸部指指点点。
(3)在车上作沿途讲解时,导游员站姿要到位,表情自然,与游客保持良好的"视觉交流",目光应关照全体在场者,以示一视同仁。手持话筒,音量适当,规范讲解。手势力求到位,动作不宜过多,幅度不宜过大。
(4)到达目的地前,应提前将即将进行的活动安排、集会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信息明白无误地向全体游客通告,并再次告知旅游车的车牌号码及司机姓名,以方便掉队者的寻找。
(5)带团期间,导游员应随时提醒客人注意行路安全, 凡遇难以行走或拐弯之处,应及早提醒客人多加注意,对年老体弱者更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导游员的行走速度不宜过急过快,以免游客掉队或走失。
(6)带客游览过程中,导游员应认真组织好客人的活动,做到服务热情、主动、周到。导游员讲解应内容准确、表达流畅、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手法灵活。此外,还应注意给客人留有摄影时间。
6、在带团过程中,导游员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导游员应将表明自己工作身份的胸牌或胸卡,如导游证或领队证,按有关规定佩戴在上衣胸前指定的位置。
(2)带团时,导游员应自觉携带旅行社社旗,行进中,左手持旗,举过头顶,保持正直,以便队尾的团友及时跟进。将社旗拖于地面或扛于肩头都是不合乎规范的做法。
(3)手持话筒讲解时,话筒不应离嘴过近,也不要遮住口部。
(4)团队离开活动场所之前,应及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随身携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5)带团购物必须到旅游定点商店,客人下车前,要向客人讲清停留时间和有关购物的注意事项。
(6)讲解时不得吸烟,进入室内公共场所,应将烟掐灭。
(7)带团行走时,不应与人勾肩搭背;候车、等人时不宜蹲歇。
㈧ 春节习俗的导游词怎么写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㈨ 导游礼仪有哪些
1)仪容仪表良好。着装得体、整洁,做到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时,做到微笑迎客、主动热情、端庄大方。
(2)讲解准确顺畅。熟悉业务,知识面广。讲解内容健康、规范,热情介绍、答复游客的提问或咨询,耐心细致、不急不躁;对游客的提问,尽量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对回答不了的问题,致以歉意,表示下次再来时给予满意回答;与游客进行沟通时,说话态度诚恳谦逊,表达得体,例如:“请您随我参观”、“请您抓紧时间,闭馆时间到了”、“欢迎您下次再来”等。
(3)服务主动热情。安排旅游行程、生活起居要满足游客的需求。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小孩、残疾人等有特殊需要的游客,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旅行中的实际困难。尊重旅游者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并主动运用他们的礼节、礼仪,表示对他们的友好和敬重。路遇危险状况时,主动提醒,并按规程及时对游客进行安全疏散,保证游客安全。
讲解中,不掺杂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内容。
不介绍游客参加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旅行中,不诱导、强拉游客购物;不擅自改变计划,降低服务标准。善意提醒游客文明旅游。
当遇到游客投诉时,应保持谦逊、克制的态度,认真倾听对方的要求,对其合理要求应及时予以解决,对不合理要求应该礼貌而委婉地拒绝。